中評社北京8月31日電/一件T恤衫,在中國的批發價是1美元,而在美國生產,成本價為3.5美元。此時,消費者會選擇“美國製造”,還是更低廉的產品呢?
日前公布的路透社和益普索集團在線調查數據顯示,69%的受訪者表示“價格很重要”,只有32%認為選擇“美國製造”很重要。波士頓咨詢公司專家分析指出,同樣的產品,“美國製造”價格高5%以內,美國消費者能夠接受,否則人們就會另作選擇。《華盛頓郵報》的報道認為,這是“美國製造”的一個巨大問題。
一段時間以來,從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投資百億美元建廠,到韓國大型企業承諾斥資120多億美元在美國“鐵銹帶”進行綠地投資或擴大生產規模,“美國製造”的話題不斷占據媒體顯要位置。尤其是富士康的百億投資計畫在白宮高調宣布,更是讓“美國製造”賺足了眼球。
但問題是,美國民眾是否買“美國製造”的賬?從奧巴馬政府提出“製造業回歸”,到特朗普政府強調“美國製造”,其宗旨都是創造就業,刺激經濟。但美國製造業面臨很多挑戰,成本高讓人望而卻步只是挑戰之一。缺乏藍領工人、勞動生產率增長停滯不前、全球產業鏈的分工細化等,都讓振興“美國製造”的前景充滿變數。
已連續4年占據《財富》500強榜首的沃爾瑪去年營收額達到4858.73億美元,利潤136.43億美元。低價戰略一直是沃爾瑪的重要制勝因素。沃爾瑪2013年承諾,10年內將增加採購2500億美元的“美國製造”,平均每年250億美元,只占其近5000億美元年營收額的5%。人們擔心,如果沃爾瑪只銷售“美國製造”,其地位恐將大不如今。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美國出現大規模產業轉移,製造業從原先的東北部及五大湖區向南部陽光州及發展中國家轉移,“鐵銹帶”便是產業轉移的產物,汽車城底特律的衰落更是明證。產業轉移伴隨服務業、金融業的迅速發展,“產業空心化”日趨嚴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至今,美國就業率回升,失業率達到4.3%的充分就業水平,但勞動力不足現象同時出現。
在“鐵銹帶”的不少城市,一方面,工廠荒廢,經濟蕭條,政府收入下降,教育經費等公共開支減少;另一方面,在這些地區投資建廠,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人。許多失業的工人,或轉行,或沉淪,或出外謀生,已經很難再適應低端製造業需求。無論是富士康還是韓國的三星,在美國投資建廠都將面臨招工難題。它們在作出投資決斷之前,已在考慮與社區大學合作,增加就業培訓,物色合適的藍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