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榕建議,參與兩岸交流活動的青年,年齡可以下移到中學、高校,因為歷史課程是從這時期開始真正學起的。而大學生、研究生基本上因接受媒體渲染,多少有些主觀意識,很難客觀的看待問題本身。相比來說,中學與高校生基於好奇心、新鮮感以及體驗不一樣的學習教育的目的,更願意來瞭解歷史、瞭解大陸。
針對年輕人的交流,也應該分成初階、中階、高階的學習課程研討,黃子榕說,配套歷史景點或是大陸學校的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可以增進彼此間的互動與認識當地文化。
此外,兩岸的交流要應涉及各不同領域的群體,尤其是那些沒來過大陸的,不單單只是針對年輕族群。比方說,學習程式社區建設(基層村里長的交流),在陸台商成功經驗(台商想赴陸發展的交流),技術交換轉移(農業、科技、醫療…等的交流)。“青年學子畢業後不一定就是想‘創業’還有‘就業’。他們關心的是在大陸是否有就業的機會,如何更好得在大陸就業,通過相關的學習交流,再來評估自己是否適合‘創業’。在這些方面,大陸可以安排教授老師授課,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輔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