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第六場記者會現場。(中評社 郭至君攝) |
中評社北京10月23日電(中評社報讀組)十九大新聞中心23日舉行第六場記者招待會,邀請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幹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回答記者提問。
問答環節開始前,楊偉民介紹了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有關情況。
楊偉民:大家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不可諱言的是,生態環境成為國家發展的短板,成為人民生活的痛點。要補齊這塊短板,治愈這一痛點,要堅持兩手抓,一方面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另一方面要改革生態文明體制,而且應該說後一手應該要更硬一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的38次會議當中,其中20次討論了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關的議題,研究了48項重大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提出的37項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任務,已完成24項,部分完成9項,正在推進的4項,出台改革文件84件。
考慮到生態文明體制缺乏頂層設計的情況,總體來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對滯後,至少是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專門制定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個總體方案明確了生態文明體制的“四梁八柱”,設計了“八項制度”。到目前而言進展比較順利,總體方案確定的2015-2017年要完成的79項改革任務中,73項已經全部完成,6項基本完成。
目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日益加強,空間規劃體系改革試點全面啟動,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不斷強化,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持續推進,環境治理體系改革力度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加快構建,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
在這裡我舉一些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歷史性的變革。比如,除了礦藏外,其他自然資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權人不到位,界限不清。對這一新中國成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沒有觸動的體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啟動了這項改革,重點一是確權,二是管理體制。雖然全面建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需要一個過程,但應該說現在已經開啟了歷史性的起步。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發展史上的一場深刻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密度最高、推進最快、力度最大、成效最多的五年,從一個側面,詮釋了這五年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也說明生態文明體制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在這裡我舉一些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歷史性的變革。比如,除了礦藏外,其他自然資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權人不到位,界限不清。對這一新中國成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沒有觸動的體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啟動了這項改革,重點一是確權,二是管理體制。雖然全面建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需要一個過程,但應該說現在已經開啟了歷史性的起步。
再比如說,過去所有地方都要大開發、大發展,都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這其實是不符合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我們推動建立主體功能區制度,促進各地區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要求推動發展。比如,北京屬於優化開發區,總書記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這實際上相當於對首都北京的重構,是繼歷史上元、明、清之後對首都的又一次重構,當然這也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
再比如說,過去涉及自然資源管理的部門幾乎都各自設置了自己管理的保護地,數量很多、面積很大,但監管不到位,有些形同虛設。總書記親自主持審定了三江源(12.31萬平方公里)、東北虎豹(1.46萬平方公里)、大貓熊(2.71萬平方公里)、祁連山(5.02萬平方公里)等4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要求保護這些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目的就是把總面積21.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還給自然,把全國2%的國土空間還給大貓熊、東北虎、藏羚羊,給子孫後代留下更多淨土。這件事無疑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