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最清晰地敘述中國故事,最明確地表達政治意志,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識,讓不同群體都積極參與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建設中來,才能形成中國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2016年全國兩會今天正式開幕。今年兩會,正值“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許多重大的政治、經濟和民生議題,都將於兩會期間得到充分協商審議。可以說,今年全國兩會,是關鍵之年國人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
據各媒體調查,兩會召開前,脫貧攻堅、制度反腐、供給側改革、去庫存、居民收入、社會保障、教育公平、醫療改革、“一帶一路”等,成為最熱門的政經關鍵詞。重大國是之所以牽引人們的目光,在於這些政經大事,不僅事關廟堂,也事關民生民心。如何打通脫貧的“最後一公里”,關係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和公平正義理念的兌現;保持反腐力度的同時怎樣“著力營造政治上的綠水青山”,關係著政治生態的優化和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供給側改革能否順利出清“僵屍企業”和落後產能,能否減輕企業負擔,關係著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和未來的發展前景;房地產等行業如何去庫存,關係著百姓的住房夢;居民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改革的方向,關係著能否進一步推動社會公平正義;“一帶一路”建設關係著國家安全、經濟空間的優化和對內對外開放的持續性……可以說,兩會所議之政,既是國事、天下事,也是百姓事、家常事。因此,兩會時間,也是連通國是與民心的重要時刻。
兩會所議之政,不全是宏大敘事,許多微觀之事甚至敏感之事,也在代表委員和百姓的視野中。比如全國政協委員朱征夫建議“判決前偵查機關不宜搞立功授獎”;民革中央在兩會新聞宣傳通氣會上提出了將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的提案;全國政協委員何水法建議將9年義務教育延長到12年,取消中考以防擠占素質教育時間等等,都引起了廣泛關注。無疑,對於這些建議和提案,不同的人看法不盡相同。但是,讓不同意見充分交流,讓不同利益訴求充分博弈,正是讓政策意志與民意交匯融合的必要前提。
全國政協發言人王國慶1日接受新華社採訪時坦言,他不怕敏感問題,“越是敏感問題,越要想辦法說清楚。只要不影響國家安全和大局,一些問題為什麼不能說?”該脫敏的脫敏,該暢所欲言的暢所欲言,只要在黨紀國法範圍內,就無須自我禁錮,固步自封。最清晰地敘述中國故事,最明確地表達政治意志,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識,讓不同群體都積極參與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建設中來,才能形成中國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這既是全國兩會理應凸現的最大的價值所在,也是我們對於今年全國兩會的殷切期待。
(來源:《京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