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8日電/美國總統大選,“政治素人”及“大咀巴”特朗普勝選,讓台灣朝野大為震驚。蔡英文為四年來一直押寶在希拉莉身上而懊惱,立即派人到美國去與特朗普團隊拉關係,意圖做出補救;洪秀柱也不甘蔡後,也準備派人到美國去與特朗普團隊聯絡,以爭取未來白宮主人的支持。
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發表富權的文章說,其實“政治素人”及“大咀巴”參選並當選,在台灣地區並非是新鮮事,因為就在藍綠兩黨黨魁的身旁,兩年前柯文哲的勝選台北市長,就已經向台灣地區的政治人物提供了一個樣板。不過,柯文哲的情況與特朗普相比,又有所不同。柯文哲在投票日前已經被看好,主流民調一直上揚,因而人們有了心理準備;而特朗普則是主流媒體和城市精英並不看好,因而他當選時的“震撼效應”是空前的。但倘主流媒體能夠放下身段,跑到郊區村鎮轉一圈,甚至是能夠瀏覽他們所不屑的社交媒體,看到基層白人幾乎是一面倒地支持特朗普,就不會犯下這個空前而可能不是絕後的錯誤。
蔡英文的押錯寶,特朗普的勝選,現在更被台灣地區的政治人物和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延伸其內涵意義,衍生出一個過去沒有人想過的話題:由於同是政治和法律精英,也同是女性的希拉莉與蔡英文,一個是“大熱倒灶”落選,一個是“熱開冷收”,民意支持度從當選時的高位一路下跌,跌到目前的“死亡交叉”,這就使人對精英參政的政治學規律產生懷疑,因而也憧憬著,何妨二零二零年的總統大選,台灣地區也跳出一位“政治素人”和“大咀巴”出來參選,以顛覆台灣地區的政治常態,或許將能打破從阿扁到馬英九總統,再到蔡英文,三位法律學的精英(後二人還是法學博士)都未能治理好的悶局?
那麼,這位“政治素人”和“大咀巴”將會是誰?倘是在一年多前提出這個命題,可能會有很多人說是柯文哲。實際上,當時多數人都認為柯文哲是蔡英文的“剋星”,而柯文哲自己也“自我感覺良好”地相信了,因而才作出了高強度地騎單車從高雄到台北的行動,既是要測試自己在台北市以外的“人氣度”,也是要展示自己的“肌肉”。在當時,選情被看好的蔡英文,確實是被嚇了一大跳,並作出了防避應對措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