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為查閱古籍文獻,要出差到各地,探訪各家圖書館——這是許多古籍研究者的共同記憶。在數字時代,這種情況正發生改變。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等6家單位近日在線新增發布古籍數字資源6786部(件)。至此,全國已累計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13萬部(件)。依托數字化手段,卷帙浩繁的古籍走出“深閨高閣”,讓文明觸手可及。
兼顧“藏”與“用”
古籍,作為文物必須保護,作為文獻必須為讀者所用。兼顧“藏”與“用”,一直是古籍保護工作的重點,而數字化是最好的方法。中國古籍數字化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隨著數字技術不斷成熟,科技賦能古籍工作取得可喜進展。
“2016年國家圖書館搭建起‘中華古籍資源庫’平台,發布了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獻等數字資源,並全部實現免登錄在線閱覽。”國家圖書館副研究員南江濤介紹,國家圖書館還聯合海內外收藏機構發布“法藏敦煌遺書”“天津圖書館古籍”“雲南省圖書館古籍”等,基本搭建“國家古籍數字平台”架構。
隨著“中華古籍保護計畫”深入開展,各地圖書館陸續投入人力物力,大力推進古籍數字化。國家圖書館先後聯合39家單位發布數字古籍,1月4日是第7次聯合發布,其中不僅包含明清版刻,還有碑帖拓本等特色資源。相關數據顯示,在現有的13萬部(件)數字古籍中,超過10.2萬部(件)歸屬於“中華古籍資源庫”。
“這13萬部(件)古籍數字資源,對於我們研究者來說格外珍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楊海崢感嘆,在線查閱免去了往返奔波圖書館的時間,平衡了古籍的文物性與文獻性。
AI助力古籍整理
把紙質古籍轉化成數字文本,只是古籍保護的第一步。“現有的數字古籍大多由縮微膠片轉換而成,分辨率低,使用也不方便。”楊海崢舉例解釋,這類古籍通常不具備檢索功能,想查閱某個內容,需逐篇逐頁閱讀原文,很難快速找到想要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