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餐飲業者昨天在北京簽署了《萬豐小吃和六合夜市深度合作框架協議》(中評社 束沐攝) |
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記者 束沐分析報道)昨天上午,兩岸有關團體簽署了一份特殊的“合作框架協議”。乍一聽會誤以為停擺近一年的兩岸制度化聯繫協商管道恢復了,實則不然。簽署的主體也不是海協會與海基會,而是北京萬豐小吃與高校六合夜市管委會之間簽署的,旨在深化京台兩地基層餐飲文化交流的《萬豐小吃和六合夜市深度合作框架協議》。這構成了最近一段時間兩岸交流的一個縮影。
沒有共同政治基礎,兩岸兩會談不成、也簽不了任何協議,但北京和高雄的小吃業者可以簽協議、搞合作。同理,台當局借“一中承諾書”限縮兩岸文教和青年交流,上海台協就直接在台舉辦征才會,吸引萬餘台灣青年前來咨詢應聘。再如,台當局縱容各色“文化去中”“文化台獨”現象,大陸相關文化團體入島舉辦音樂會、博物館論壇、敦煌石窟展等活動目不暇接,淮安書記在島內參訪時還向台灣青年介紹“摜蛋”文化,引發網民熱議。可見,雖然兩岸政治關係仍未走出僵局,但兩岸民間與地方縣市之間的交流依然熱絡。
這一切都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兩岸共同政治基礎被動搖、被削弱的今天,大陸仍然在盡全力維持兩岸交流與和平穩定的大方向,避免兩岸關係出現任何塌方式危機。何謂塌方式危機?官方以強硬的話語互相喊話、不斷挑戰彼此底線,民間輿論惡言相向、相互宣洩仇恨情緒,人員交流全面暫停、整軍備武蓄勢待發,雙方高度對立敵視、關係降至冰點以下,看看現在的朝鮮半島局勢,就能大致體會什麼叫做塌方式危機。
兩岸恢復社會交往以來,曾經在李登輝發表“兩國論”、阿扁發起“公投”等事件前後都一度靠近塌方式危機的邊緣,但隨著2005年國共機制的建立,兩岸關係找到了“壓艙石”,也走出了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從那以後,每當兩岸關係經受考驗,從高層到基層的國共溝通與合作機制,都在最大程度上起到了穩定的作用,去年520到今天亦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