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作者 羅筱霖)2016年1月28日,馬英九總統登陸南沙太平島進行巡視和慰勞駐島人員。此時台灣大選已塵埃落定,馬英九總統任期也將臨近結束。這是他在任內做的一件捍衛主權的大事,值得肯定。
和“習馬會”破冰之舉一樣,馬英九總統在卸任前表現強硬和“任性”,一方面,說明隨著任期將屆結束他對來自美國的壓力正逐步釋放,在心情越來越放鬆的情況下,對台灣的未來思考更加理性和大膽。正如1月27日台灣當局涉外部門回應美國台協會(AIT)對馬英九總統即將登陸太平島的不滿時強調,巡視太平島,“就像房子主人,從樓上走到樓下一樣”,是自己主權內事情,無須征得別人同意;另一方面,馬英九總統希望在他的手上與民進黨進行對台灣未來具有一定預期的交接,同時為他的政績增加分量。“習馬會”如此,登陸太平島也如此。太平島問題,馬英九總統為台灣在國際上做出姿態,但最終南海爭議如何解決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馬英九總統在卸任前為南海問題設計了方向和框架,也為蔡英文上任後設置了一個目標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個難題。
馬英九總統在登陸太平島以後,發表了南海和平倡議。他簡單地梳理了自西漢以來中國對南海諸島具有事實上國家主權的歷史,雖然文字上未明白宣示“兩岸一中”,但客觀上梳理了太平島與中國大陸、與中華民國的歷史淵源關係。向國際社會特別是對太平島虎視眈眈的各方明白宣示:太平島是台灣固有的領土,其實質也是證明了台灣及附屬島嶼歷史上就是中國領土,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馬英九總統宣示南海主權,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說明兩岸在南海主權歸屬的最高利益上是一致的。最近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在多種場合回應有關提問時說:“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兩岸都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有責任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此番講話一語雙關,既強調了“兩岸一中”的立場,也表達了大陸對馬英九總統維護主權之舉保持的配合與默契。
從長遠來看,馬英九總統登陸太平島宣示主權之舉,必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載入史册。去年菲律賓單方面向海牙仲裁庭提出對中國大陸仲裁案,仲裁法庭11月判定太平島為不適人居的“島礁”,間接否定中國對太平島領土主權以及對附近經濟海域的專屬權,馬英九總統選擇此時登陸太平島,意義更加重大。馬英九總統在島上參觀農場、水井、醫院、郵局以及參拜觀音堂等活動,用行動直接反駁海牙法庭對太平島是島礁的錯誤仲裁。
但是,他推動太平島和平用途的倡議,依然無法為台灣解決南海爭端開具良方。本質上看,和平倡議實際上是一個由弱者自說自話、一廂情願的提議。其實質是以中國主權之太平島及周圍200海里海域資源權益切割為代價的倡議。台灣捲入國際政治、地緣政治的漩渦之中,夾在美、日、東盟、越南等利益鬥爭之中,台灣本身就是爭端一方,無獨立的國際地位、無自主的話語權、無強硬的軍事實力,台灣其實早已無法自主,要在“不會損害各當事方的主張或阻礙未來在南海地區達成最終協議”的情況下,讓南海成為“和平與合作之海”,恐怕有些自不量力。“弱者無外交”。在太平島問題上,首要的問題是捍衛領土主權,在這一點上必須與大陸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在主權清晰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談及開發和利用。台灣與南海爭端各方的關係是羊和狼群的關係。台灣依附美國是與虎謀皮。在激烈的國際爭端上,台灣只有依靠強大的中國做後盾,才能獲得真正的利益。
另外,馬英九總統的講話,秉承國民黨一貫的模糊立場,既對兩岸淵源的歷史關係不置可否,始終囿於偏狹和局限。登陸太平島宣示主權的傲然之舉,一句中華民國使格局突然縮小、力量突然綿軟,把這個維護主權行為的價值打了折扣。他在講話中論述,自古以來太平島的主權在中國。西漢、清朝等前朝難道不是中國?台灣的中華民國只是1949年以後從“中國”偏安出來的一個政權,雖然它多年來一直行使對太平島的管轄權,但它既沒有國際承認的“國家”地位,又沒有左右國際局面的外交軍事實力。不明確地承認“兩岸一中”這個前提,對太平島的主權訴求就顯得蒼白無力。
南海問題面臨著複雜的國際形勢,而兩岸問題始終橫亘其中,對大陸和台灣都是無謂的消解。特別是具有明顯台獨傾向的蔡英文上台後,“統獨”問題,糾纏在台海危機中,兩岸的互相掣肘,將導致兩岸在民族利益上受損。因此,台灣應該放開心胸,在更高的格局上來思考南海問題,尋求與大陸的合作,為台灣謀福利,而不能僅僅看到島內的政黨利益。
總之,馬英九總統登陸太平島的象徵意義與實際意義並存。台灣要想在南海問題上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在國際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應該突破舊的思維和局限,胸懷大格局,站在整個中華民族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客觀地說,唯有台陸合作一致對外,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作者羅筱霖為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