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發展模式與西方的有所不同,主要通過大量國家主導的基建投資——公路、港口、電力、鐵路以及機場——來促進經濟發展。美國經濟學家普遍反對這種“只要造出來就有人來”(build-it-and-they-will-come)的方式,擔心國家的過度參與會引起腐敗及以權謀私。相比之下,美國和歐洲國家近年來的發展策略則著重投資在公共衛生、婦女權益、對全球公民社會的資助,以及反腐敗措施。
雖然投資這些領域贏得了不少稱讚,但沒有一個西方國家因此獲得豐富利潤。公共衛生是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基礎,但如果一個診所缺乏可靠的供電和潔淨的淡水,或者沒有便捷的道路通過,它也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反觀中國以基建為導向的策略,在國內取得了非凡的效果,同時也是包括日本、韓國與新加坡在內的東亞國家所追捧的重要方式之一。
哪個模式會被大多數國家所採用,這關係到全球政治格局的未來走向。如果“一帶一路”達到預期效果,從印尼到波蘭的整個歐亞大陸都將從下一代開始轉型。中國模式將在國外盛行,為沿線國家增加收入並因此產生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以取代其他蕭條的國家和市場;高污染的產業也會被轉移出去;中亞將從世界經濟的邊緣位置擠身核心區域;中國的政治模式也會獲得廣泛的尊重。
不過,“一帶一路”是否會成功仍然需要看多方面的原因。以基建為導向的增長模式之所以在中國有成效,是因為中國政府掌控著整個政治環境,但其他國家未必能這樣做,因此它們的社會動蕩、衝突以及腐敗都會干擾中國模式的效果。
誠然,中國在厄瓜多爾和委內瑞拉等國大舉投資的同時,正面對著利益受到影響的持份者、有民族主義傾向的議員以及易變的夥伴所帶來的麻煩;巴基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也不可能像中國那樣管轄穆斯林。
然而,這並不表示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就可以坐等中國模式失敗。這種發展基建的策略可能在中國國內到達了瓶頸,也可能不適用於其他國家,但它對於世界經濟的增長依然很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