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談會現場(中評社圖片) |
林艶表示,現在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40多年,兩岸恢復正常往來也已經過去了30多年,如果說當年,這兩大歷史進程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那麼今天,我們已經能夠更加看清這兩大歷史進程的實質和意義,更加能夠從頂層設計層面去塑造創造,化歷史的偶然為必然。近年來,大陸堅定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明確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其實就是對過去兩大歷史進程的延伸和發展,構建起了大陸與台灣、內地與港澳的“雙融合”格局;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的重要論述,則為“雙融合”進程指明了最終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她認為,中華民族經濟的概念不是憑空而來的,事實上在兩大歷史進程中已經初具雛形,而透過新時代的“雙融合”進程,我們則能更加清晰地看清中華民族經濟的“關鍵三問”。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融合?
林艶表示,這個問題實際是要回答融合的必要性。她認為,這種必要性要從兩個方面看。
首先,海峽兩岸暨港澳在比較優勢上存在差異性。林艶表示,正如經濟學中說的,交換產生價值,由於在資源禀賦、社會制度、經濟體量、發展路徑等方面的差異,海峽兩岸暨港澳具有了值得相互交換的比較優勢和經濟特點。比如,大陸有著14億人的全球最大市場,有著全球最健全的工業門類體系,有著議而能決、決而能行的高效率經濟體制;台灣在高精尖技術領域起步較早,在精密製造、半導體、芯片、IT等行業具有全球領先的技術水平;香港是全球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是海峽兩岸暨港澳唯一的普通法地區,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優勢突出,是聯繫東西方的窗口橋梁,等等,可以說,海峽兩岸暨港澳在“兄弟登高、各自努力”過程中形成的這些特點,使得“雙融合”進程能夠幫助各方補短板、強弱項,形成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這也意味著,對於中華民族經濟而言,“雙融合”進程產生的不是1+1=2的物理反應,而是可以帶來巨大發展紅利的化學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