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代表薛晨阳在代表通道回答中评社记者提问(来源:新华社) |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中評社報道組)十九大閉幕後,人民大會堂的一層中央大廳的北側吸引來了中外媒體記者,十九大“黨代表通道”第三場採訪活動也是本屆黨代會的最後一場黨代表通道採訪在這裡舉行。十九大代表、中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薛晨陽回答了中評社記者的提問,他表示,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要努力讓尖端技術不僅要服務於軍隊國防,而且要服務於人民美好生活。
位於山西省的中北大學是一所軍工特色鮮明的學校,薛晨陽所在的團隊主要從事可以上天、可以下海的傳感與測試技術研究。中評社記者問到,這些上天下海的高科技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何具體聯繫,以及中國軍用科技民用化過程還存在哪些門檻?
薛晨陽表示,高科技項目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高科技項目研究過程中可以產生很多新材料、新技術,比如航天用的高強度碳纖維材料現在已經廣泛民用,北斗導航也運用於共享單車。再舉一個我們團隊的例子,我們前期研究的芯片式電子水聲傳感器,是一項非常尖端的技術,可以非常靈敏地聆聽大海的聲音以及應用於海底觀測網。在一次學術交流會議上,301醫院王衛東主任跟我說,你們這樣的尖端技術能不能聽到人體內部非常微弱的聲音?我想人體就是一個大水缸,它的密度與水相當,利用我們的技術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我們做了針對性的創新研究,研究出芯片式的電子聽診器,經實驗測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可以聽到人耳不易分辨的聲音,將這些數據上傳網絡進行智能分析可以得到人體健康的信息,目前這個技術已經開始市場化。
至於中國軍用科技民用化過程還存在哪些門檻?薛晨陽說,我們團隊還研究了傳感器、記錄器,廣泛應用於長征系列火箭、載人航天、深空探測,我們也希望將這些技術推向民用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從研究人員考慮存在兩個壁壘。第一,我們研究的項目是非常明確的目標導向型的項目,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非常關注目標的實現,而忽略了這些技術如何為人民生活服務。第二,市場推廣不是科研人員的強項,所以科研人員沒有主動去做。十九大報告裡面指出,要堅定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制。隨著十九大報告的認真學習和落實,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新時代要有新擔當,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要努力讓尖端技術不僅要服務於軍隊國防,而且要服務於人民美好生活。
(中評社報道組:林艶、林谷隆、郭至君、徐夢溪、束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