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倫頓的波音工廠內組裝的一架737 MAX飛機(法新社) |
中評社北京9月13日電/俄羅斯《消息報》網站9月10日刊登題為《美國夢:美國工業霸權復興化為泡影》的文章,作者是德米特裡·米古諾夫,內容摘編如下:
美國的再工業化嘗試始於本世紀20年代,這項要求政府以各種預算項目形式投入數千億美元的工作進展並不順利。生產活力依舊低迷,本應在此進程中充當旗艦的巨型公司實際上已在財務和生產方面陷入困境。
工業占比太低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是世界上工業總產值最大的國家。工業生產是當時美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超過25%。但全球化、軍費開支的減少以及製造業向海外轉移導致這一占比降到目前的10%至12%左右。這個指標非常低:作為對比,德國、意大利和俄羅斯國民經濟中的工業生產占比均為27%左右,中國約為30%。
雖然美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這種下降視為自然進程,但沒有人喜歡這一結果。首先,巨大的支付赤字無法靠服務業來完全填補,這給所有美國人背上了沉重包袱;其次,再工業化話題在美國民間非常火熱。一項最新調查顯示,83%的美國人希望本國擁有更強大的工業部門。
與此同時,推動製造業回歸的關鍵因素不是國家安全或就業機會,而是人們已意識到,對於一個不斷增長且能完善並適應創新的經濟體而言,強大的工業部門十分重要。
當然,過去10年來的歷任美國總統和所有總統候選人都試圖平息這股浪潮。例如,唐納德·特朗普希望通過對商品加征關稅和廢除貿易協定的手段將生產帶回美國。
令人意外的是,喬·拜登不僅延續了前任的這一政策,還加大了力度。拜登政府在新冠疫情後通過了在很大程度上服務於支持和發展本國工業的《重建更好未來計畫》。一年後,他又簽署了要求為本國半導體工業注資數百億美元的《芯片與科學法》。鑒於人工智能可能擁有巨大潛力,這個極其複雜且尖端的產業現在被認為對美國的發展至關重要。美國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曾控制全球逾60%的微芯片生產,現在這一份額已降至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