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升級緩慢影響戰鬥力生成。目前,F-35正在進行Block4版本升級,其中包括非常重要的“技術更新3”軟件升級。然而,該軟件系統在測試中運行不穩定,經常導致機載雷達和電子戰設備關機重啟,軟硬件適配問題預計要到2025年才能解決。2023年8月,比利時曾拒絕接收兩架未完成“技術更新3”軟件升級的F-35,目前接收4架後又遇到系統不穩定的問題,只得推遲訓練安排和初始戰鬥力生成計畫。挪威也面臨類似問題,在退役全部57架F-16後,F-35正式接管該國快速反應警戒任務,挪威理論上成為全球首個擁有一支全隱身戰鬥機空軍的國家。但由於版本升級問題,挪威空軍的F-35完全形成戰鬥力尚需時間。
最後是阻礙歐洲製造的未來發展。有防務專家指出,一些歐洲國家用F-35替換F-16無可厚非,但用其替換歐洲本土製造的戰鬥機,將從整體上影響歐洲航空工業的發展。
最直觀的影響是,原本應投入歐洲本土航空工業的資金流向了美國,進一步拉大了雙方的技術和產業差距。比如,捷克在引進F-35後將逐步停止租賃14架瑞典製造的JAS-39“鷹獅”戰鬥機,這將導致該型戰鬥機在歐洲市場的用戶只剩兩個;德國起初於2020年計畫採購93架歐洲“台風”戰鬥機,隨後又決定引進F-35並大幅減少“台風”的採購數量至15架。這種減少採購自己參與設計製造產品的做法,會對“台風”的市場銷售產生不利影響。
而且,歐洲多國選擇購買美制戰鬥機而非歐洲製造的戰鬥機,對法國、德國、西班牙主導的“未來空戰系統”和英國、意大利牽頭的“全球作戰空中計畫”均會產生消極影響。一方面,這些國家在採購F-35後,短期內不需要也沒有更多預算對其戰鬥機進行更新換代;另一方面,未來他們很可能繼續採購美制六代機。這將使歐洲本土六代機項目面臨資金短缺和市場狹小的雙重困境。
來源:中國國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