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推進工業化,既要遵循世界工業化的一般規律,又要立足國情,走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
中評社北京10月15日電/工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把建設製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築強大物質技術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新型工業化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重要論述,極大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對工業化的規律性認識,為我們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這些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準確把握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定位、階段性特徵以及面臨的環境條件變化,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內涵特徵和根本要求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戰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文章表示,工業是一國綜合國力的根基,製造業在工業中處於核心地位,是建設農業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重要支撐。對於我們這樣的大國而言,沒有強大的工業,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就難以實現。
新型工業化,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場景和中國語境的概念,既有別於西方的工業化,也不同於中國過去的工業化道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推進工業化,既要遵循世界工業化的一般規律,又要立足國情,走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作為到2035年中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指明了新型工業化與製造強國、現代化國家建設之間的關聯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必須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不斷夯實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物質基礎、技術支撐。為此,必須準確理解新型工業化的內涵特徵和根本要求。
創新驅動。這是新型工業化的主要動力機制。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型工業化要求擺脫傳統發展路徑,注重科技研發和新技術應用,通過科技創新催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提升中國製造整體技術水平和“含金量”“含新量”,通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升工業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結構高度化合理化、產業鏈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
綠色發展。這是新型工業化的普遍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與傳統工業化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徑不同,新型工業化注重可持續發展,要求從根本上摒棄傳統工業化過程中高耗能、高污染和高碳排放的生產方式,避免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惡化等,加快發展綠色製造,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園區和綠色工廠,打造綠色供應鏈,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實現工業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數智賦能。這是新型工業化的時代特徵。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據作為新的要素進入生產函數。數字經濟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其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對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的帶動作用也顯著增強,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組織運行模式,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顯著降低社會成本,提升勞動生產率。新型工業化要求搶抓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發展機遇,加快推動新一代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智能技術應用及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促進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
“四化”並聯。這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要求。與西方工業化不同,中國的工業化與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等在時空上並聯交匯,必然要求工業化與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等同步發展,引導工業企業順應信息化、數字化浪潮和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需要,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帶動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並利用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帶來的廣闊市場需求機會,反過來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形成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融合發展。這是新型工業化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的顯著特徵。在現代經濟中,隨著新技術的廣泛滲透,產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融合發展成為普遍形態。推進新型工業化,必然要求推進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等等。通過融合發展,釋放傳統產業增長潛力,培育壯大新產業新動能。同時,新型工業化還要求城鄉區域工業合理分工、有效協同,推動東部地區加快邁向產業鏈中高端,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積極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打造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和先進製造業基地。
高度開放。這是新型工業化在開放條件下的具體表現。開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新型工業化是高水平開放的工業化,要求加強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各產業各環節深度融入全球分工合作網絡,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包括從產品、技術、服務到制度型開放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優質高效。這是新型工業化的效益體現。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已建立起全球範圍內規模最為龐大、門類最為齊全、配套最為完善的工業體系,成功解決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問題。在新征程上推動新型工業化,必須形成先進技術深度應用的、高技術和加工複雜度比較高的、專精特新的、高質量的、創新引領的工業發展模式,更加注重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工業化,主要依靠創新驅動來提高質量和競爭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強產業發展質量和品牌優勢,提升產業鏈話語權、附加值。
重要進展和重大成果
文章指出,工業興衰是大國興衰的關鍵因素,現代化的工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最重要的基礎和核心。中國之所以能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這兩大奇跡,能有今天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能有效應對大風大浪、贏得戰略主動,從產業發展角度看,工業起到了骨干支撐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工業發展,推動新時代中國工業各領域多點發力、加速發展,從量到質都實現了整體性的巨大變化。工業規模不斷壯大,重大工業成果競相迸發,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創新力、競爭力持續提升,有力支撐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也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總量規模不斷壯大。中國工業體系更加健全,總量規模持續擴大。目前,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生產了全球超過50%的鋼鐵、水泥、電解鋁,60%的家電,70%的化纖、手機和計算機,是全球第一信息通信產品生產國、全球第一汽車生產大國,具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2012年至2022年,中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從20.9萬億元增長到突破40萬億元大關,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3.2%。其中,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6.98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3.5萬億元,占全球製造業比重由20%左右增加至30%左右,製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成效明顯。2022年,中國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5.5%、31.8%,比2012年分別提高了6.1個和3.8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消費級無人機、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部分重點產業已躋身世界前列,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已超過13%,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的強勁引擎。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截至2022年底,中國重點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58.6%,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77%,工業互聯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目前,中國已建成2100多個高水平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其中有209家示範標杆工廠,培育6000多家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加快發展,綠色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科技水平大幅提高。這些年來,以創新作為新型工業化的核心驅動力,中國製造加速奔向中國創造。中國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持續穩定在40%以上,重點領域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穩步提高。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達19361.8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大國重器亮點紛呈,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等領域捷報頻傳,一大批重大標誌性創新成果引領中國製造業不斷攀上新的高度。中國工業向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積極邁進,智能化和服務化轉型步伐日益加快。
要素支撐作用增強。製造業人才水平持續提升,技能人才規模穩步擴大。目前中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人,占就業人員總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各類技能人才活躍在生產一線和創新前沿,成為推動新型工業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移動通信網絡和移動物聯網,全國在用數據中心超過650萬標準機架,服務器規模超過2000萬台,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高達18.45億戶,占全球總連接數的70%以上,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率先實現“物超人”的國家。金融機構持續加大對製造業的金融服務供給,實現量升價降。2022年,製造業各項貸款新增4.7萬億元,增量為2021年的1.7倍。在歐美主要經濟體大幅快速加息的情況下,中國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紅利持續釋放,促進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2022年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7%,同比降低34個基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