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發動“聯合攻擊”
據介紹,“魚叉”導彈是美國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的亞音速反艦巡航導彈,經歷了多次升級和改造。這次美國售台的“魚叉”導彈型號為RGM-84L-4,最大射程為124公里,使用慣性導航和末段主動雷達制導。除了執行反艦任務外,它也可用於對付陸地目標。
台軍官員表示,台軍多年前就採購並裝備空射型、潛射型和艦載型“魚叉”導彈,“原則上未來岸基‘魚叉’導彈抵台後,相關人員訓練、導彈保養、射擊程序等都能馬上上手”。此外,這些導彈採用陸地機動部署,戰時能躲避解放軍探測,再加上台灣城鄉公路發達,利於岸基反艦導彈部隊的快速機動。
台灣媒體披露,這批美國“魚叉”導彈相關設備將從2024年開始交付,導彈則從2025年運抵台灣。台灣自制的“雄風-2”亞音速反艦導彈和增程型“雄風-3”超音速反艦導彈都在量產中,未來它們將以聯合作戰方式對抗解放軍登陸船隊。台軍官員吹噓,此前曾多次在“漢光”演習中演練“面對解放軍大型艦艇進襲時,如何突破解放軍海軍的外圍防護”,其中包括以潛艇發射重型魚雷、水面艦艇和岸基部隊發射各種反艦導彈進行飽和攻擊,通過以不同方位、異地同時發射、不同射程的導彈“後發先至”等戰術展開攻擊,“足以讓解放軍措手不及”。還有島內媒體吹噓說,這次出售給台灣的“魚叉”反艦導彈“可摧毀解放軍一半的水面艦隊,挫敗解放軍可能對台灣的任何計畫”。
台灣又成“冤大頭”
接受記者採訪的軍事專家表示,從性能上看,美國出售給台灣的“魚叉”反艦導彈已經過時。如今美國海軍正在用新一代“海軍打擊導彈(NSM)”和“遠程反艦導彈(LRASM)”組成高低搭配,替換在射程、隱身性能和智能化等各方面都明顯落後的“魚叉”導彈。即便是性能相對低檔的NSM,其射程也遠達200公里,具有更先進的紅外導引頭,強化了目標識別能力,讓導彈打擊精度更高。此外,由於採用了雷達隱身設計,NSM難以被敵方發現和攔截。而更先進的LRASM射程超過500公里,擁有出色的雷達和紅外隱身特性,並具備智能化攻擊能力。也正因為如此,美軍和其他北約國家近年都不再採購“魚叉”導彈,而是選擇了上述新一代反艦導彈。如今衹有台灣還在大力引進這種美軍的淘汰產品,顯然又成為“冤大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