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算法的不斷演進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帶來的不確定性,人們的弗蘭肯斯坦情結越來越嚴重。
近期,AI繪畫再一次掀起狂潮。
2022年8月,美國科羅拉多州舉辦藝術博覽會,遊戲設計師傑森·艾倫的AI繪畫作品《太空歌劇院》獲得數字藝術類別的冠軍。AI繪畫發展到今天,已經相對成熟了。任何人都可以獲得AI繪畫的算法,只需要輸入關鍵詞,便可迅速生成不輸於人類一般畫手的作品。
然而,令畫手們恐懼的是,AI繪畫算法是接受“投喂訓練”的。即可以通過將他之前的作品“投喂”給算法,算法便可以生成帶有這個畫手獨特風格的作品。這對畫手們作品的原創性提出了挑戰,更是對年輕的畫家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算法過度追求效率,也讓“科技倫理”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
除此之外,大數據殺熟、過度干預、誘導沉迷、製造信息繭房等,正在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負面影響。這讓許多人擔憂,最懂人心的算法正在“算計”用戶。
耶魯大學教授傑克·巴爾金提出一種觀點:在算法社會,規則的核心問題不是算法,而是使用算法的人及允許自己被算法支配的人。
算法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缺陷。比如,對象複雜、數據偏差、模型誤差、黑客攻擊等手段可能造成算法失效甚至失控,從而使得輸出結果偏離實際。另外,由於目前人類依然無法理解部分新型人工智能算法的認知模式,會導致這些缺乏可解釋性的算法很難在某些關鍵領域應用和推廣。
可見,算法在應用過程中,通常需要人類執行糾錯、更新數據集、調整參數等操作,才能確保算法運行的可靠性。實現可信算法、可信智能的落地才是最終的目的。目前來看,人類智能與計算機算法的融合和互補,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改變世界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