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尼亞爾介紹說,“我們將發射和部署的衛星,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對盡可能多的導彈發射進行全面預警和跟蹤。未來我們不僅能執行傳統的預警任務,監測導彈發射並預測飛行路徑,而且可以對付高超音速導彈。”按照五角大樓的設想,一旦對手的高超音速導彈發射,運行在高軌的紅外預警衛星首先將發出警告。高超音速的滑翔飛行器與助推火箭分離後,在大氣中高速飛行時會迅速升溫,“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我們的跟蹤衛星可以立即看到它。”此後,跟蹤衛星將開始計算滑翔飛行器前進方向的軌跡並不斷更新,這些數據同時會傳遞給“傳輸層”衛星,後者將在“數百毫秒”內將信息傳遞到地面站,引導地面攔截系統作戰。
人工智能,另一種思路?
不過“動力”網站承認,五角大樓設計的這種天基偵察體系距離全面運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將需要多年時間,發射數以百計的衛星,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朝著這個雄心勃勃的目標邁出的第一步。”
這種基於傳統反導模式進行升級的計畫需要耗費大量資源和時間,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DARPA)提出應對高超音速導彈威脅的新思路。美國《科技時報》網站說,DARPA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高超音速導彈的助推起飛階段,因為在此階段,高超音速導彈的飛行軌跡與常規彈道導彈類似,更容易被發現和攔截。而且高超音速導彈在此階段被擊落後,將掉到發射場附近區域,不會對美國本土造成威脅。但報導承認,這意味著美國必須突破重重防禦,攻擊位於對手縱深地帶的高超音速導彈,難度和風險非常高。
香港《南華早報》則宣稱,相比美國利用太空中數千顆衛星進行嚴密監視高超音速導彈飛行軌跡的做法,中國軍事研究人員的思路更為巧妙,設想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預測高超音速導彈接近目標時的軌跡。
該報導稱,中國專家在專業學術論文中設想,由人工智能指揮的攔截系統“可以預測來襲武器的潛在飛行軌跡”。“目前,世界軍事大國圍繞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的發展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給空天安全帶來了新的嚴峻挑戰。而軌跡預測對於作戰意圖評估和空防攔截具有重要意義”。雖然防禦方通常不知道來襲導彈的質量、大小、形狀、空氣動力學性能,但通過分析觀察到的飛行數據,人工智能可以做出相當準確的判斷。“無論多麼先進或多快,但這些導彈仍然需要遵循物理定律,它在空中避開防空系統的每一個小動作都會對外釋放有關導彈設計、能力和任務的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