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學者討論:印度戰略文化與外交政策偏好
http://www.CRNTT.tw   2022-04-14 00:24:06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謝超(視頻直播截圖)
  中評社北京4月14日電(實習記者 邵黛琳)4月12日下午,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了以“理解印度外交:戰略文化與政策偏好”為主題的學術沙龍,活動由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祁懷高主持,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謝超主講,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李莉及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受邀點評。謝超從戰略文化角度切入,剖析了印度對於暴力手段、國際關係本質、大國競爭手段和自身實力方面的認知,提出印度注重長期利益的外交政策偏好。

  長期以來,印度外交呈現給外界的印象似乎是注重短期利益甚過於長期利益,比如挑起中印邊界摩擦、缺席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以及在俄烏衝突背景下大量買進俄羅斯石油等行為。然而謝超認為,如果從戰略文化視角研究印度的外交政策偏好,或許答案會有所不同。印度的文化及其中獨特的“注重來世”的時間觀念決定了印度在外交選擇中會更加注重長期利益。但他也提出了更加值得思考的問題,即印度會在哪些不同的情況下切換其短期或長期的利益選擇。在此基礎上,謝超從四個方面解讀了印度戰略文化的特點。

  第一,在對暴力手段的認知方面,不論是政治思想家還是當權領導人都認為暴力可以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手段。從考底利耶的《政事論》中體現的有關國家間關係的強現實主義思維到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再到薩瓦爾卡和海格瓦爾等所主張的右翼思想成為主流,都可以窺見暴力在印度戰略文化與外交關係中的獨特影響。在謝超看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實則也是一種迫使對手使用暴力的“暴力”手段。此外,對終極暴力武器的追求和捲入戰爭的頻率是考量印度對於暴力有效性認知的重要指標。他以印度對核武器的追求來進一步具體地解釋暴力何以成為印度的有效手段。從尼赫魯時期到如今的莫迪政府,印度一直堅持保持核選項,進行核試驗。總理莫迪曾強調,核武器是印度大國地位的標誌之一,印度已是“擁核大國”。而在戰爭頻率上,歷屆印度政府對鄰國內政的武裝干涉、飛地衝突、軍事摩擦以及與中國的多次對峙都證明了,不管政府和主流意識形態如何更迭,印度對於暴力手段有效性認知的偏好是一以貫之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