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網站3月30日發表題為《俄羅斯在烏克蘭有何戰略轉變?》的文章,作者系該研究所合作研究員讓-克洛德·阿拉爾,文章稱,作戰計畫必須致力於攻擊敵人的重心,同時保護自己的重心,並能根據情況進行調整。全文摘編如下:
政治決定戰爭目標
如何理解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的兩次戰略轉變?一次是戰爭開始3天後,另一次是在3月26日,當時俄羅斯副參謀長宣布今後的重點將放在頓巴斯。
要知道,在一切衝突中,政治決定了戰爭的目標,軍方隨之制定作戰計畫,然後交由軍隊來執行。
政治目標通常是捍衛一個國家認為是其重大利益的東西。從很長時間以來,至少從2007年慕尼黑會議以來,普京便制定了他的第一個戰爭目標:讓美國聽到自己的聲音,如有必要可動用武力,以在多邊框架內被承認是一個國際參與者。第二個戰爭目標是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和塞瓦斯托波爾港口使用合同受到威脅後出現的:俄羅斯的海上出口必須得到保障和正規化。
因此,戰爭的目標很明確:向北約展示武力,同時迫使烏克蘭以及國際社會通過一項條約,永久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完全主權。普京在參戰前提出的其他目標(去納粹化、生物實驗室、支持自行宣布成立的“共和國”等)主要是為國內宣傳提供論據,或向國際社會提供理由。
圍繞重心調整作戰
作戰計畫必須致力於攻擊敵人的重心,同時保護自己的重心,並能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