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7日電/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加深與中國車企的合作、加快在中國的產能布局……國際汽車企業快馬加鞭、爭先恐後集聚中國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一輪熱潮中,不難發現國際汽車企業不僅僅是瞄准中國這個世界最大汽車市場的消費能力,更是看重中國的智造能力,越來越多的生產能力轉移至中國,越來越多的世界名車開始打上“Made in China”的印記。
論及看好中國的原因,國際汽車企業常常津津樂道於中國速度。特斯拉在上海“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曾一度令世界驚嘆,寶馬也在沈陽感受到了中國速度之快:在華晨寶馬拍攝的一段“時光寶建”視頻裡,展示了鐵西新工廠、大東工廠升級擴建項目的建設全過程,其中大東工廠在兩年內完成了規劃、土地徵收、平整等所有流程,一天之內辦妥涉及土地、施工手續等多個證照……事實上,從2003年試探性租用生產線生產,到2010年投資建廠;從建設單一生產基地,到研發中心、動力總成工廠、動力電池中心等齊聚沈陽,寶馬在沈陽的投資也是一路“快馬加鞭”。
不僅是中國速度令人嘆服,而且國際汽車企業越來越倚重中國汽車產業鏈的強度。燃油車時代,“在長三角一個小鎮就能拼齊一輛汽車所需全部零件”的典故也許有所誇大,但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的成熟卻是業界共識。從零部件到整車,從基礎設施到電池回收,中國新能源汽車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全產業鏈,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方面實現了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其中,動力電池技術處於全球領先水平,中國為全球市場提供動力電池七成產能。寧德時代、比亞迪、中航鋰電、國軒高科等進入全球動力電池行業前十。正如寶馬集團負責中國事務的董事彼得所言:“中國已經成為電動汽車的全球領導者,也是數字化的關鍵驅動力。在寶馬面向電動化、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轉型過程中,中國是最佳選擇與最優夥伴。”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無可比擬的韌度是磁吸全球車企的根本,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崛起的底氣所在。無論是世紀疫情對全球汽車業的重創,還是芯片短缺、原材料上漲對全球汽車業的拖累,中國汽車業一次次於危機中覓新機,化挑戰為機遇,背靠的正是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
超大的市場規模、持續增長的居民收入是中國汽車市場增長的強勁動力源,也是構成中國經濟韌性的重要維度。2021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1%。全國機動車保有量3.95億輛,同比增長6.32%。需求的強勁增長推動了全球汽車業向中國集聚的進程,越來越多的世界技術產自中國,而中國多年來積澱的製造能力,近年來快速進步的製造技術則為其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正如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會長崇泉所言,中國在擁有全球最具潛力的汽車市場的同時,多年來積累的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能夠有效抵禦疫情的不利影響,保障產業合作行穩致遠。
持續擴大開放的良好市場環境更是構成中國經濟韌性的維度之一。不僅從今年起汽車業全面放開外資股比限制,而且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推出都在吸引全球車企擴大投資。《“十四五”利用外資發展規劃》顯示,支持外資加大中高端製造、高新技術、傳統製造轉型升級、現代服務等領域投資,引導汽車、化工、裝備製造等製造領域外商投資企業向研發、設計、營銷、維修等領域延伸。在政策推動下,不僅是寶馬,奧迪、奔馳等國際汽車品牌也在中國加快產能布局,包括加強與中國知名互聯網企業合作,進一步拓展市場,提供個性化產品,迎合消費者對於新能源車尤其是電動汽車的青睞。
從“在中國、為中國”到“在中國、為世界”,這種波瀾壯闊的產業重置,僅僅是認識中國經濟新拓撲結構的一個顯而易見的線索,更為重要的結構變化才剛剛開始,一場宏大而深刻的產業變革即將展開。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吳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