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9日電/8月13日,韓國海軍為KSS-III型島山安昌浩號柴電潛艇(SS-083)在韓國大宇造船海洋株式會社巨濟造船廠舉行交接和入列儀式。作為一艘能夠攜帶和發射潛射彈道導彈的柴電潛艇,島山安昌浩號的入列引來眾多關注目光。這艘潛艇為何能被稱作“韓國有史以來性能最強大的潛艇”?韓國的潛艇建造能力如何?島山安昌浩號潛艇之後,韓國的潛艇發展之路會走向何方?請看解讀。
從“臨帖”到“創作”,朝著“自行設計建造”再邁一步
隨著島山安昌浩號入列,韓國海軍已經擁有19艘常規動力潛艇。回顧該國水下力量建設歷程不難發現,20世紀80年代,韓國才開始致力於潛艇的國產化。從起先建造小噸位的潛艇到如今建造排水量3000噸以上的潛艇,韓國經歷了一個從“臨帖”到“創作”的過程。
1983年,韓國海軍開始建造第一艘海豚級國產潛艇。海豚級是韓國在意大利SX-756型潛艇基礎上建造的小型潛艇。與排水量75噸的SX-756型潛艇相比,海豚級潛艇的排水量增加到170噸,還增設了搜索聲呐和2具406毫米口徑的魚雷發射管,初具攻擊型潛艇雛形。
1993年,韓國“大型作戰潛艇”的“開山之作”KSS-I型(張保皋級)潛艇開始列裝。該型潛艇的排水量達到1000多噸。它的模板是德制209/1200出口型常規動力潛艇。該級艇以新羅時期名將張保皋的名字命名。首艇張保皋號(SS-061)在德國建造,剩餘幾艘由韓國組裝和建造。張保皋級潛艇長56米,水下航速21.5節,裝備8具533毫米口徑的魚雷發射管,部分潛艇裝備“魚叉”潛射反艦導彈。作為韓國海軍擁有較大排水量的潛艇,張保皋級已經是一型真正意義上的作戰潛艇。
2000年,韓國開始研發KSS-II型(張保皋-II級)潛艇。KSS-II型潛艇的排水量增加到1800噸,模板仍是德制潛艇。以214型潛艇為藍本,該型艇共建造了9艘。與張保皋級相比,該型艇最大的變化是開始使用不依賴空氣的推進裝置(AIP),能實現水下長時間連續航行,有效降低了潛艇被發現的概率。KSS-II型首艇2006年在韓國現代重工集團造船廠下水。第二批次建造的該級潛艇進一步升級了作戰系統和聲呐,魚雷管可兼容布放、發射韓國國產“天龍”巡航導彈。
在該型艇下水的第二年,韓國啟動KSS-III型(張保皋-III級)潛艇項目。首艘該型潛艇島山安昌浩號(SS-083)2014年開始建造,今年8月交付入列。與水下排水量均不足2000噸的KSS-I和KSS-II型潛艇相比,KSS-III型島山安昌浩號潛艇水下排水量躍升至3750噸。由此,韓國進入了具備3000噸級大型潛艇建造能力的國家之列。
和KSS-I型、KSS-II型潛艇原始設計來自德國潛艇不同,從一定程度上講,KSS-III型首艇島山安昌浩號是由韓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儘管該潛艇的武器控制和發射系統、電子防禦系統、光電桅杆等分別出自英國、西班牙和法國一些集團公司之手,但其作戰系統和聲呐系統由韓國國防科學研究所主導研發,同時使用國產動力系統,國產化比例已經達到76%,這與前兩級潛艇所搭載系統國產化率只占三成多相比,無疑邁進了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