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在國際變局中推動中歐合作行穩致遠
http://www.CRNTT.tw   2021-05-25 00:16:53
推動中歐雙邊合作進展需要把握當下中美歐之間的新三角關係
  中評社╱題:在國際變局中推動中歐合作行穩致遠 作者:劉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摘要】歐盟一直在世界事務的協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局勢變化中保持一定的獨立與自主。因此推動中歐合作并不意味著中歐關係需要從根本上轉型為夥伴,在“非美即中”中做出選擇,要避免采用“非友即敵”的簡單綫性邏輯,僅僅因為當下在部分領域出現波折就否認雙方增進合作的可能性。

  2021年3月,中歐關係頻頻出現摩擦,受到多種結構性因素影響,一系列意識形態紛爭打斷了自2020年起雙邊合作持續推進、雙邊關係趨於穩定的良好態勢。3月8日,英國通信管理局對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實施制裁;3月22日,歐盟外長會以人權為名對新疆4名官員和1個實體實施制裁,隨後位於瑞士的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宣布抵制新疆棉花;中國基於對國家利益的維護,第一時間也宣布對歐盟的10名官員與4家實體進行反制裁。3月30日,歐盟議會決定取消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審定會議。

  雖然當下國際環境處於變動之中,導致中歐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不同層次的關係也在加速變化,雙邊關係出現明顯的階段性調整,但雙方繼續合作的基礎仍然存在。2021年4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通話中表示,要把握中歐關係的大方向與主基調,在相互尊重、排除干擾的前提下推動中歐合作健康穩定發展,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穩定性。在3月份的歐盟視頻峰會上,默克爾也公開表示儘管歐盟和美國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但歐盟在對華政策上不會與華盛頓保持一致。因此,當下應正確認識中歐分歧,把握雙方關係的主基調,穩定推進中歐合作。

  一、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出現變化,中歐合作進程受阻

  2021年3月以來,歐盟對華采取了一系列態度強硬的行為,雙方之間的經貿合作與意識形態紛爭交織。儘管中歐在政治制度、戰略選擇等方面上存在矛盾,但這并不意味著歐盟對華政策出現根本性的轉變。事實上,自2019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歐中戰略前景》這一對華政策文件、將中國首次定位為“談判上的合作夥伴、經濟上的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以來,中歐關係就從快速發展期步入深度調整期,呈現出不同領域不同政策且變化頻繁的複雜特徵。歐盟既希望在經貿合作、全球治理等方面與中國形成多邊主義夥伴關係,又堅持自身在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方面的價值觀利益,導致雙邊關係一直處在合作與分歧共存的複雜狀態中①。而當下,中歐關係中的消極一面頻繁顯露,主要有來自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是阻礙中歐合作的主要變量。由於對多邊主義立場的回歸以及對跨大西洋關係的修復,拜登政府將在在氣候變化、核武器等國際問題上重回國際合作的傳統路徑,注重與盟友的政策協調;在經貿領域上,拜登政府也會力圖推動國際經貿關係回歸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經濟秩序與經濟合作機制之中,重新引領國際體系的塑造與國際秩序的建構。這與歐洲秉持的“國際主義”“全球化”等價值觀保持一致,縮小了特朗普時代美歐在踐行國際規範方面的分歧,提升跨大西洋關係的向心力,為美國拉攏歐盟以“人權問題”“安全威脅”等理由對華實施制裁、製造中歐關係波折帶來機會。

  儘管中歐在某些領域上存在共同的經濟利益,但美歐同為西方發達經濟體,對於中國崛起引發的權力格局變動與國際經濟競爭,采取對抗中國的共同立場維持西方的優勢地位,阻礙中國在國際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向上轉移。因此,歐盟雖然在部分領域中推進與中國的雙邊貿易投資,但整體上熱情有限,會在中國的廣闊市場與美國的資本技術優勢、中國的新興產業與西方傳統的制度性權力尋求再平衡,對中歐合作形成阻礙。

  其次,中歐在經貿領域相互聯繫程度的日益加深與務實合作的推進,為雙邊關係提供了積極的結構性因素。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與全球經濟的衰退,中國與歐盟在雙方都為了全球公共衛生的治理、多邊主義國際秩序的維護作出重大貢獻的基礎上,繼續在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經貿領域推進了一系列互利互惠的雙邊合作,并於2020年12月30日簽訂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抗疫合作增強了雙方的政治經濟互信,中歐雙邊經貿關係也得到深化②。2020年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且雙方互為彼此最大的貿易對象國;歐盟對華進、出口商品總額高達3835億與2025億歐元,較2019年分別同比增5.6%、2.2%,對維持疫情期間的社會穩定、促進經濟恢復具有重大作用③。

  雙方在經貿領域的關係深化意味著歐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持有的態度,以及面對中歐分歧采取的手段將不會與美國完全保持一致。歐盟本質上希望將中國吸納到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經濟秩序中,而不是完全加入美國的反華聯盟,將中國排除在國際供應鏈、價值鏈之外。德法領導人也在多個場合強調堅持獨立的對華政策。因此,歐盟雖然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與中國長期存在差異的領域挑起紛爭,但其政治表態含義大於經濟制裁效力,中歐關係不會迅速交惡。④中國與歐盟在經貿領域的共同利益仍然是促進雙方保持相互尊重、推進雙邊合作的有利因素。

  此外,疫情的反復催生出許多新領域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的重點與大國博弈的焦點,也會對中歐合作帶來挑戰。當下,疫苗分配、數字經濟等關鍵議題成為大國競爭的焦點。一方面來看,由於疫情催生了對綫上經濟的需求,數據的資源性、價值性進一步凸顯,歐洲對本土數字市場與數據資源采取更嚴格的規範和保護主義規制,對中歐在數據跨境流動、數字貿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帶來阻礙。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疫苗研發為多個國家抗擊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援助,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其國際產品的提供者與國際秩序的引領者的地位帶來挑戰。為了維護西方的國際話語權優勢,美國將中國的疫苗援助視為地緣政治武器并在輿論上進行政治化與污名化攻擊,不利於中歐之間的抗疫合作。

  二、把握中美歐新三角關係,營造中歐合作有利外部環境

  中歐關係之所以呈現出不同領域不同態勢、政策波動頻繁的複雜特徵,在於美國是影響中歐關係的重要因素。推動中歐雙邊合作進展需要把握當下中美歐之間的新三角關係。2016年特朗普主政之後,其單邊主義、美國優先的戰略立場,導致美國在對待盟友的方式上與踐行多邊主義、維護國際秩序的國際行為上出現重大轉變,美歐關係急轉直下。因此歐盟在經貿、安全、全球治理等多個領域增強對華合作。

  當下,中美關係面臨挑戰、美國對外政策發生轉變是中歐關係產生不確定性的源頭⑤。隨著拜登政府入主白宮,美國在人權、南海等傳統問題上將會增加對華壓力,中美關係面臨的挑戰將在與特朗普時代不同的領域中展現出來。美國會通過對跨大西洋關係的修復拉攏盟友,美國意圖增強與歐盟對華政策的協調性,形成打壓中國的合力⑥。但另一方面,由於中歐在綠色能源、數字化發展等多個領域仍然存在共同利益,面臨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雙重壓力的歐盟又會保持一定的戰略獨立性,中美歐新三角關係將會呈現出一定的不確定性。應正確認知新時期的中美歐新三角關係,探索保持雙邊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新路徑,為中歐關係的發展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從根本上來說,基於大西洋主義的美歐關係依然穩固,不會僅僅因為來自外部的經濟利益而崩解。美國與歐盟在安全領域深度相互依賴、在意識形態價值觀方面的高度一致,雙方需要協同維護西方在國際價值鏈、產業鏈中的資本技術優勢,以及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在國際價值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因此,當中國在快速應對疫情以及援助國際社會協調抗疫的過程中體現出了強大國家治理能力與社會動員水平優勢,對西方意識形態和自由主義制度的所謂“普世性”和“優越性”形成挑戰。歐盟無論從維護自身權力、保持國際地位的角度主動為之,還是受到美國在安全防務問題上的戰略壓力而被動為之,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對中歐夥伴關係造成逆向壓力。

  但拜登政府的上台及對外政策的調整,短時間內無法彌合“單邊主義”“美國優先”等特朗普主義政策對大西洋關係造成的實質性傷害。一方面來看,在過去的幾年中,特朗普政府接二連三的行為展現出為了本土利益的最大化以及轉嫁國內治理危機,美國會不惜以鄰為壑損害盟友的利益;導致跨大西洋關係暴露出面對美國自身利益時容易變化且缺乏持續性合作的短板,損傷了政治經濟互信的根基。而當下美國在修復美歐關係的同時,也在利用歐盟作為其反華戰略的戰術先鋒,消耗歐盟實力,不符合歐洲所追求的“戰略自主”“歐洲主權”等目標。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