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新民。(中評社 鄭羿菲攝) |
中評社台北4月28日電(記者 鄭羿菲)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朱新民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大陸航母遼寧號近期長海演訓,核心訊息是“長海演訓常態化不受疫情影響”,也證明大陸控制住疫情還能常態演訓、出海、出第一島鏈。大陸也在創造“常態化”,過去幾十年美國在亞太地區“航行自由”,塑造大國形象,現在大陸作為陸權大國,戰略是通過海權跟世界各國接軌來往,中美就會在海域上有競爭。
朱新民說,對美國來說台灣議題是風險高、成本低的一步,過去通過《台北法案》、支持台灣參與WHO等,都不是美國說了就算,但即便不成功也能因此告訴台灣“我很積極,不是我的問題”,取得台灣的肯定,甚至可以進一步造成台海的對抗與對峙。
朱新民為政治大學政治所法學博士,專業領域是中共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曾擔任過國大代表,現為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中國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資深顧問、台灣治理協會副理事長。
朱新民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中美競逐是兩個大國的中長期全球博弈,本質是兩種不同的體制、路徑現代化成果競爭比賽。過去大家都認為只有一種資本主義、西方體制的模式與路徑才能實現國家經濟成長、富強、走上國家現代化,但中國大陸從1979年改革開放後,堅持自己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有自己一套的體制與路線,經過40年過程也走上中國崛起、現代化實現,甚至可能已經超過歐洲大部分國家。
朱新民說,現在就剩下美國成為大陸追趕的對象,中美兩大強權大國的博弈就成為中長期的戰略,而美國總統特朗普背著連任壓力,因此啟動貿易戰來爭取選戰利益,而台灣議題長期是大陸的核心利益,對美國來說是風險高、成本低的一步,台灣、台海成了中美博弈的環節與過程。
朱新民舉例說,《台北法案》、參與WHO,美國都有動作,但不是美國說了算,現在美國在帶動西方國家支持台灣參加WHO,雖不知道結果如何,也要大陸某種程度的接受才有可能實現。但美國會利用這些動作告訴台灣“我這麼努力、積極,不是我的問題”,取得台灣的肯定,甚至可以進一步造成台海之間的對抗與對峙。台灣長期被國際孤立、排斥,有人送暖總是高興的,對美國而言,這比起啟動中美貿易戰的成本低太多了。
朱新民指出,中美近期在台海周邊的軍事動作頻繁,美國是美洲國家,長期在台海、南海等亞太地區標榜“航行自由”,目的是為了塑造大國形象,變成“常態化”後就沒有人出聲反對、得到正當性,讓大家都認為美國在亞太、台海、太平洋地區出沒很正常。反而大陸海軍有能力出第一島鏈,大家都覺得很奇怪,但大陸作為陸權大國,要走上海權是必然的過程,中國的戰略是通過海權跟世界各國接軌來往,中美就會有競爭。
朱新民認為,遼寧號近日從台灣東部南下,很重要的核心訊息之一就是海軍長海演訓常態化不受疫情影響,向世界各國宣告大陸疫情已經受到控制。證明大陸的軍隊正常運作不受疫情影響,跟美國四大航母停在港邊不一樣,因為用行動才能證明大陸不受疫情影響,也因為疫情得到控制,軍隊才能常態演訓、出海、出第一島鏈。而台灣解讀大陸航母出海的動作,無論是否常態、和平或行動,都會說成是挑釁,當作挑釁適當警惕,也適當提醒民眾,這很正常。
美國部署在太平洋的四艘航母都染疫,大陸在這期間做這樣的動作,會是針對美國嗎?怎麼看疫情過後美國還有沒有能力在亞太地區做常態化動作?
朱新民強調,不能解讀成是大陸專門針對美國,這樣解讀太過頭了,遼寧艦出海應該是常態化的概念或是加強演訓。遼寧號從2012年正式建成後,也才有3、4次較具海軍艦隊規模的長海演訓,需要透過比較經常演訓、出海過程達到實戰的能力,所以常態化跟強化戰力對大陸來說是核心,未必是針鋒相對。只是美國四大航母正在整頓,使得中國大陸遼寧號出海演訓顯得特別突出、特別讓大家有所感受。
朱新民說,從美國前總統奧巴馬重返亞太,到特朗普的印太戰略,美國基本上全球佈局是歐亞平衡,也把亞洲當作重要的意義,日本、朝鮮地區都是核心利益,比台灣重要,而未來還需要觀察,包括現在有四個航母艦隊,規模、定期演習、來亞太地區幾次等,若有減少某些航母出巡,就可以反過來觀察可能美國內部經濟受到損害,在支撐這麼龐大的軍事運作上可能有些吃力。
朱新民分析,東南亞國家跟大陸有非常綿密的經貿、人員、共同經濟體中的合作,東協外交上長期走中立平衡戰略,不希望選邊大國,整體上東協的外交戰略是平衡、中立、共識的外交,東協一體。美國現在跟大陸做全球戰略,每個地方都想方設法要找到立足點,或挑戰大陸的機,哪裡有風吹草動就要插手,但東協國家不會因為這種小摩擦就改變跟大陸合作、對話的大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