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韌性強源自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內在邏輯
http://www.CRNTT.tw   2019-10-10 07:35:10
  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電/9月26日,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新中國七十華誕到來之際接受了澎湃新聞獨家專訪。盛來運指出,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這個目標非常鼓舞人心。但要實現這個目標,還充滿著挑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要經過艱苦的奮鬥。

  分析中國經濟,盛來運認為,儘管中國經濟存在下行壓力,但運行平穩、穩中有進的趨勢未變。展望下半年以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條件和潛力。目前最需要關注的就是發展的信心,要多措並舉提振市場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要把企業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全中國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調動起來,把發展潛力激發出來。”

  針對外媒提出“2015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一直在6.2%-7.0%之間波動,質疑中國經濟‘過於穩定’,甚至稱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連3%都不到”的說法,盛來運明確回應,國家統計局從來沒有調控經濟數據,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韌性源自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的內在邏輯。而從就業、實物量等指標看,“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3%都不到”的說法是沒有支撐的。

  如何評價中國經濟?盛來運提出不以GDP論英雄,要用“新視角”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即在關注經濟增長時,更加重視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包括物價穩定、勞動就業、居民增收,民生事業的改善,經濟結構的優化,新動能的成長、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關於國家統計局的工作,盛來運表示,建國以來,國家統計局不斷推進並完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制度的改革,在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上做了大量工作。“數據的質量和真實性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目標,GDP數據不僅客觀地反映了經濟運行的軌跡,而且也真實地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總量、結構和速度,要對我們的數據有信心。”

  盛來運介紹,為保證統計數據的質量,國家統計局近年來加大了統計執法檢查力度,實行黨政同責處罰機制,同時要按中央文件的要求對一些地方黨委政府進行督察,充分運用法治的手段進一步推動統計環境優化。
要把企業家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澎湃新聞: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還是比較大,您認為目前中國經濟亟需解決的一些問題是在哪裡?未來發展的底氣在哪?如何穩定經濟發展的信心?

  盛來運: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確實存在下行壓力。由於世界形勢的變化、外部環境風險挑戰上升等外部因素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持續釋放等內部因素叠加、相互交織,加大了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與此同時,企業家的信心也受到一定影響,對此需要高度關注。以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例,8月份PMI是49.5%,連續四個月位於50%的臨界值以下。

  中國經濟雖然存在下行壓力,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態勢沒有變。上半年GDP增長6.3%,調查失業率5%左右,物價指數CPI平均2.2%,國際收支好於預期,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同步,民生事業改善,這充分說明宏觀經濟運行態勢保持的較好。展望下半年以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條件和潛力,發展底氣十足。
一是制度優勢明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尤其是改革開放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具有獨到優勢,能夠更好地把市場機制的作用與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結合在一起。

  二是發展空間廣闊。我們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仍然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還不到1萬美金,還處在全世界國家和地區排名中的七十幾位。我們的人均生活水平,尤其是消費升級類的醫療、衛生、養老、健康、保障,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明顯差距。另外地區差距比較大,農村跟城市的差距,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都比較大,發展不平衡。差距就是發展空間,後發優勢會繼續釋放。以城鎮化為例,2018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是59.6%,而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都在80%以上。按照我們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率在未來一段時間每年提升一個百分點沒有問題。同時城鎮化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這些都是未來的發展空間。

  三是發展基礎扎實。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糧食自給有餘,工業門類齊全,產業配套能力是世界上最全的。另外基礎設施建設在很多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比如,鐵路里程在2018年末達到了13.5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鐵里程將近3萬公里,占全世界的2/3。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也很快,中國的互聯網用戶現在是全世界第一,4G寬帶網也是全球最大,這些都為產業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四是市場潛力巨大。現在我們的市場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中國有接近14億人,而整個發達經濟體、發達國家的人口還不到10億人,而且我們國家現在正處在消費升級的關鍵階段,中等收入階層在不斷擴大,這個階層的特點是,邊際消費傾向遞增。2000年中國解決了溫飽,過去10到20年,我們基本實現了安居樂業,但是遠沒過上體面的生活,與十九大報告規劃的“美好的生活”還有很大差距。 以汽車為例,中國現在每百戶家庭的汽車擁有量不到35輛,也就是說只有1/3的家庭有車。但是美國每百戶家庭汽車擁有量220輛左右,歐洲包括日本每百戶家庭汽車擁有量150輛左右。所以世界上很多汽車廠商非常看好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巨大的消費市場潛力是我們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最大底氣。

  五是改革開放和創新的紅利在不斷地集聚,還會繼續釋放。我們已經嘗到了改革開放的甜頭,黨中央強調,我們要實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而且要深化改革,事實上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中美經貿摩擦持續升級的背景下,我們對世界的大門越開越大,“一帶一路”倡議跟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政策對接,深受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另外,在政策激勵下創新成果不斷顯現。中國目前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口是1.7億人,這個數字比日本的人口還多4000萬左右,是非常巨大的人力資本。我們已經意識到唯有加快創新,才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興未艾。科研投入方面,2018年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是2.19%,已經接近OECD國家2.37%的水平,中國現在科技發明的專利申請量是全球第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的創新指數排名世界第14位,比上一年前進了三位。

  因此,我們有足夠的底氣保持中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

  怎樣引導預期,增強發展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現階段更是如此,中國經濟不缺投資領域,不缺發展空間,關鍵要增強企業家信心。短期來講,我覺得要多個方面用力,多種手段並行,比如說針對一些不確定性的問題。在調研的時候,有些企業家講,他們不怕問題,不怕挑戰,關鍵是害怕不確定性,這是影響預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針對不確定性的問題,我覺得我們要增加政策的透明度,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二是要澄清質疑,把當前我們面臨的一些困難和挑戰在一定的場合下跟市場主體講清楚。三是要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關鍵領域的改革。

  釋疑中國經濟增速為何波動不大

  澎湃新聞:有外媒提出2015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速一直在6.2%-7.0%之間波動,質疑中國經濟“過於穩定”,甚至有外媒說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連3%都不到。您怎麼看這兩個問題?

  盛來運:我也關注到了這個問題。有的報道甚至質疑國家統計局有意調控數據。首先我想申明一點,國家統計局從來沒有去有意地調控,也從來沒有受到過來自於任何方面的壓力。黨中央國務院對國家統計局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把數據搞准,不能誤判形勢,不能誤導決策。 

  事實上,外媒對中國經濟數據的質疑一直沒有間斷過,多年來一直都存在,尤其是中國經濟進入轉型發展階段,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以來,都沒有間斷過。回過頭來我們看一看,事實勝於雄辯。中國經濟在2010年以後,雖然說增速持續放緩,但是我們還是保持中高速增長,實現了軟著陸。而且與此同時我們及時調結構轉方式,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實現了歷史性的變革。這本身就說明,“唱空中國,做空中國,看空中國”的言論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為什麼中國經濟增速波動不大?從理論上來講,是因為進入轉型發展階段以後,潛在增長率回落,經過幾年調整以後,我們現在的經濟增長率正在向這個階段的潛在增長率收斂。1978-2010年,是中國經濟高速擴張時期,這期間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相對便宜,市場空間廣闊,加入WTO後拓展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因而能用較低的投入創造較高的增加值,潛在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都比較高,能支持中國經濟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但2010年以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內外條件發生了較大變化。首先是勞動力供求關係發生轉折性變化,成本剛性上漲;土地越來越貴,環境污染治理成本上升;與此同時,傳統產品的市場銷售存在天花板效應,因此,同樣的投入其產出率是下降的,也就是潛在生產率在技術條件下邊際遞減,這是這輪經濟調整的最根本的內在邏輯,也是許多發達國家進入轉型階段後共有的現象。

  從實踐來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加快了結構調整步伐,產業結構與需求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導致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發生了相應變化,增強了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韌勁。具體來講:從產業結構的變化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由原來的以工業主導為主,向以服務業主導為主轉化。這幾年的調結構轉方式中,工業的增長速度是在回落的,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漸提升。2012年服務業占比首次超過工業,2015年其占GDP比重超過50%,2018年達到52.2%。今年上半年,三次產業中服務業的占比高達54.9%,將近55%,而工業的占比不到40%,只有33.9%。服務業與工業不一樣,工業的波動相對比較大,而服務業相對平緩一些,所以經濟增長就會表現出較強的韌勁。

  從需求結構來看就更加明顯,需求結構的變化與供給、產業結構的變化是相互匹配的。也就是說在2012年、2013年,中國經濟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由原來投資拉動為主,轉變為投資、消費、淨出口共同拉動這樣一個格局,而且消費的經濟增長貢獻率在持續上升,2012年以來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由50%上升到超過60%。依靠投資的經濟,它的波動性就很大,而消費的特點就是比較穩健,比較穩定。這種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的變化,動力機制的轉換,決定了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韌性在提高。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政策因素,政府宏觀調控的水平越來越高。經濟下行的時候不搞大水漫灌,繼續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而且是精准調控,在一定程度上對衝了下行的壓力,熨平了經濟的波動。

  至於有外媒說今年上半年經濟的增速3%都不到,我認為這種說法是沒有支撐的。中國經濟GDP增長有很強的韌性,如果說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沒有6%的話,那麼新增的700多萬就業是誰創造的?就業是個硬指標,今年以來調查失業率持續保持在5.0%左右。從實物量指標來看,以貨運量、用電量和發電量為例,今年上半年國家鐵路貨物發送量同比增長5.62%;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中,上半年全國發電量同比增長3.3%,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0%,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9%,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9.4%;這些實物量的指標也足夠支撐中國經濟達到6%以上。

  關於這個質疑,我想他們可能是用了一些其他的指數,但是統計數據是講究口徑的,不能片面地用一部分行業,一部分企業的數據,一部分產業的數據來臆斷整個經濟的全貌。把工業下滑的幅度當成這一階段整個經濟下滑的幅度,那是錯誤的,不符合中國經濟結構正在轉型的客觀實際。

  不以GDP論英雄,要用“新視角”看中國經濟

  澎湃新聞:您過去講過要用“新視角”去看中國經濟形勢,這個“新視角”有哪些內涵?

  盛來運:我前兩年曾提過要用新視角來看待中國經濟。到底怎樣評價中國經濟的好與壞?這取決於我們看問題的視角和評價經濟形勢好壞的標準。

  如果僅僅以GDP論英雄,中國2010年來的GDP增速幾乎每年都是在下滑的,未來隨著我們的經濟基數越來越大,受潛在增長率的影響,以及內外部條件和因素變化,中國GDP長期趨勢還有可能會放緩。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得出中國經濟越變越差的結論。我們一定要理論聯繫實際,從實際出發,客觀地看待這個階段經濟的發展變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到新階段,就要用這個階段的規律看待經濟變化。現階段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任務是調結構轉方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個階段最主要的任務是要解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我們就要用新的視角來評判。具體是什麼樣的新視角?我認為是在繼續關注經濟增長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即更加重視經濟結構的優化,更加重視民生事業的改善,更加重視新動能的成長,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我們國家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是第一要務。發展是解決前進中所有問題的基礎,所以要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但不能片面追求GDP,更不能像以前那樣靠拼資源消耗去擴張,而應追求有就業的增長,追求結構優化和經濟再平衡的增長,追求有質量有效益的增長,追求環境優美的可持續增長。這是高質量發展階段,人們解決溫飽、安居樂業以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而開始消費升級的客觀需要,也是產業升級的客觀需要。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民生事業發展的基礎。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對就業、失業指標的監測發布,這是發展階段不同的客觀反映。進入新階段,我國也越來越重視對就業問題的評價。根據社會發展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國家統計局增加了就業方面的調查,去年我們第一次發布調查失業率數據,社會評價非常積極,今後我們會進一步完善和增加發布的內容。
 
  中央領導同志曾多次講到,只要我們就業穩定,環境改善,民生改善,經濟增長高一點或低一點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評價中國經濟的發展,一定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要多種角度,要從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高度來綜合評價。國家統計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與相關部委一起研究制定了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而且制定了建立高質量統計體系的發展規劃。要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全面更客觀更準確的數據,我局將逐步建立完善高質量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統計標準體系、數據采集體系、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統計分析評價體系、統計執法監督體系和統計組織管理和保障體系。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