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9日電/8月底以來,“沉寂”數月的烏克蘭局勢再度升溫,烏政府2天內連續打出“親美疏俄”組合拳,先是總統波羅申科宣布計畫終止《烏俄兩國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條約》,隨後烏駐美大使恰雷表示,已向美國表達採購防空系統意願,“至少應擁有3套美制防空導彈系統”。僅1天後,烏東部民間武裝自行宣布成立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扎哈爾琴科遇襲身亡,俄羅斯與烏克蘭隨即就“誰是黑手”互相發難。
事態迅速引發地區間軍備升級,烏東部地區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武裝力量宣布“進入最高戰備狀態”。其發言人還透露,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軍事人員已抵達烏克蘭第56摩托化步兵旅和第406炮兵旅,並在烏爾祖夫居民點完成集結,美國和加拿大一些高級別軍人也抵達烏克蘭軍隊“東方”聯合戰役戰術小組。
俄軍在臨近烏邊境的雅羅斯托夫爾地區加強兵力部署,投入4個機步師“準備應對突發狀況”。對此,美國內強硬派呼籲,應盡快落實對烏克蘭2.5億美元的安全援助和情報支援,並推動防禦性致命武器供給。
此番局勢升級,使得“明斯克和平協議”落實面臨窘境,也讓俄美間迎來又一輪博弈。對俄羅斯而言,可能會面對中東和東歐兩線用兵難題,在國內經濟疲軟、改革乏力,俄歐關係出現趨緩跡象背景下,俄方的軍事示強可能令其短期內陷入被動,並引發歐洲質疑和北約國家反制。此前,俄總統普京已對扎哈爾琴科遇襲事件表示譴責,並呼籲各方遵守“明斯克和平協議”,強調“尊重烏克蘭內政,任何國家都不得插手干預”。
對美國而言,借著烏東部事端,可實現多重目的:政治上,可轉移“通俄門”壓力,降低“普特會”期間關於“克里米亞和烏東部地區公投自決”言論的負面影響,為國會中期大選積攢人氣;軍事上,響應新版《國防戰略》,將俄視為長期“戰略競爭對手”,通過向烏克蘭等國出售防空系統,報復俄對北約盟友土耳其出售S-400;地緣上,通過在多個戰略方向動態部署,牽制俄方精力,進一步擠壓其戰略空間,並離間俄歐關係,防其“走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