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國產航母自主創新 任務既多又險
http://www.CRNTT.tw   2018-04-25 09:25:02
 
  關於新航母,很多人為“首艘國產航母”的定義而糾結,之前服役的“遼寧”號為何沒有這個頭銜?因為“遼寧”號的基礎為蘇聯棄建的1143.5型航母“瓦良格”號,但原船實為沒有動力、沒有船舵、無法操縱的空殼,既沒有自航能力,也沒有武器電子系統,連艙內電纜都拆除了。中國船舶及國防工業部門從這個起點開始,展開歷時數年的續建,完全靠國內解決了諸如動力、雷達、戰鬥管理、艦載武器等關鍵系統,實現了“以我為主,航母重生”的奇跡,續建成功的“遼寧”號實際與當年的“瓦良格”號沒有多少關係了。

  續建“遼寧”號,讓中國積累了珍貴的航母設計規範和建造工藝,尤其是打通航母生產全鏈條,但它畢竟沿襲了“瓦良格”號已有的艦體和艦橋結構,不可能在總體結構上做過度改動,因此許多更新更好的技術設備沒能集成進去。無論從成本效益還是技術進步的角度看,首艘完全國產航母承擔了“走完最後一公里”的重大使命,把從零開始的航母建造之路走完。俄羅斯地緣政治研究院第一副院長、導彈炮兵科學院通訊院士康斯坦丁·西夫科夫曾在《軍工信使》上撰文稱,中國航母更多側重艦艇編隊的海上防空,這意味著在噸位、尺寸、艦載機起飛重量、甲板作業方式、機庫內作業方式、維修區安排、生活區安排、指揮區安排等方面都必須從自身需求出發,也預示著中國航母海試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事實上,中國新航母從外觀上就能看出“自主創新”的味道。該艦沒有俄式風格的重型反艦和艦空導彈,騰出更多艦內空間裝載艦載機,而且諸如相控陣雷達等先進電子產品“占領”上層建築艦島的“制高點”。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絡中心戰”時代,航母注定是海軍裝備無線電設備最多的水面艦,光通信天線就有幾十部,所有天線加起來超過百部,這還不算未來改進時追加的設備。無線電設備器材的布置擺放有一定之規,確保偵察探測、通信中繼等方面的電磁兼容性,不過有時候需要擺放無線電器材的地方,會影響航母艦體的結構強度,這就對艦艇總體結構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但可以確信的是,中國人有能力走出屬於自己的“航母之路”。

  是“圖騰”更是“威懾”

  綜合來看,航母之所以成為中國民眾心目中的“海軍圖騰”,很大程度上也源於海洋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海洋意識日益深入人心。中國是個陸海兼具的國家,隔黃海、東海、南海與八個國家相鄰或相望,除渤海這個內陸海域外,其他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主權爭議。與此同時,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中國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作為全球海運網絡中心,在亞洲地區北美航線停靠港中,近半數是中國港口,而在歐洲航線中也是中國停靠港最多,而海上集裝箱吞吐量居前十位的全球港口中,又是中國港口占據最多席位。這意味著無論國家安全,還是發展利益,中國與海洋已然密不可分,海軍也必然在維護中國國家安全的體系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