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2日電/印度學者近日撰文指出,在印度洋太平洋戰略架構背景下,台印應找到共同利基,加強政治與戰略的來往勢在必行。
金德爾大學(OP Jindal Global University)國際事務學院資深研究員曼尼(Tridivesh Singh Maini)與國際與商業研究員薩吉迪瓦(Sandeep Sachdeva),20日在歐洲“現代外交”(Modern Diplomacy)網站上共同撰文,提出上述建議。
據中央社報道,文章首先指出,印度與台灣14日簽署推動產業合作備忘錄,將在設計、製造、研發和售後服務等領域建立制度化合作;台印間的貿易額在2016年達50億美元,較2001年成長5倍,且今年雙邊貿易已達47億元,超過百家台企在印度投資,響應印度政府的“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政策。
作者指出,當印度透過“東進”(Act East)政策加強與東亞和東南亞國家關係之際,台灣也推動新南向政策加深與印度等國的經貿連結,台印在農業合作及航空運輸等領域已簽署合作協定。
文章指出,新南向政策不僅在台印雙邊貿易與投資展現成果,也促成觀光與學生交流;而印度地方政府的參與,可望為台印關係發揮重要助力。
文章認為,台灣的新南向政策與印度的東進政策有共同點,可互相裨益,發揮協同綜效。台灣對參與印太架構也表達高度興趣,副總統陳建仁曾在一場國際研討會上表示,期待透過新南向政策為台灣區域角色定位,與印太國家有更多合作與經貿交流。
這篇文章強調,印度應注意與台灣的互動不應被動回應,也不應從中國角度看待與台灣的戰略連結。同樣地,北京不該指導新德里與台北的交往,尤其是中國長期漠視來自巴基斯坦的恐怖主義威脅。
文章指出,台印關係不僅要透過企業、學術界、地方政府和公民團體等更多參與,加深雙方經貿合作及人際交流,在印太架構的背景下,雙方更應找到共同利基點,並在台灣的新南向政策與印度東進政策中找到協同綜效。
文章最後強調,台印儘管在經濟領域跨出一大步,加強在政治與戰略來往更是勢在必行。身為負責任的國際社會一員,印度當然無需挑釁中國,但在印太架構下的角色,不應受北京指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