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5日電/中印邊境對峙已經持續了近兩個月,雖然印度減少了滯留在中國領土上的軍隊人數,但問題仍未能解決,中印洞朗對峙會耗時多長,仍是輿論關注的焦點。
《環球時報》引述《印度斯坦時報》14日稱,上個季度中國對印出口增長33%,“兩國貿易並未受政治影響”。印度《第一郵報》則稱,目前兩軍邊界對峙沒有緩和跡象,外交專家認為,印度應對此保持耐心,並準備好“打持久戰”,同時保持活躍的外交渠道。報道稱,1986年至1987年,中印兩軍也曾因“旺敦事件”對峙良久,最終通過對話解決。印度《金融快報》13日稱,印度前外交部秘書長薩蘭認為,印度此次“不能讓步”。“在當前這種對峙下,就不丹和印度而言,一旦中方完成高速公路這一永久性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大大增強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能力。所以,如果印度現在不堅定立場,就很難再扭轉”。
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稱,日前中國連續向印度發出自“洞朗對峙”以來最密集、最直率的警告,但印度似乎選擇“死磕到底”,以顯示其“大國身份”。《印度快報》認為,印度政府正試圖採取兩種“外交方式”解決中印對峙危機:第一種選擇是讓不丹軍隊在對峙地區代替印度軍隊,使中國和不丹軍隊雙方撤兵,但又擔心這會給不丹提供與中國直接接觸的動力,使其與中國建交;第二種選擇是延長對峙時間直至11月,稱“隨著冬天的到來,該地區的氣候惡化,任何軍事行動都將變得困難”。
《印度快報》認為,中國不會冒著風險而和印度全面開戰。巴基斯坦學者、前軍官費亞茲14日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印度和中國一旦打起來,毫無疑問中國會贏。他說,相比印度國內複雜的民族矛盾,社會、政治、宗教和意識形態的分裂,中國有著對抗外敵的團結一致的決心,有強大的民族意志。而與印度不同的是,中國從未對外侵略過,1962年的中印戰爭也是被迫自衛,對中國領導人來說,戰爭是最後一個選項,但正是這種正義和平的國策,使得中國擁有強大的反擊侵略的能力。因此,對印度來說,最好的避免受辱的方式就是立即從洞朗地區撤軍,“撤得越快,對他們自己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