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設計,“薩德”並不具備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能力,只能攔截遠程、中程和短程目標。但在11日之前,“薩德”只針對中短程目標進行過攔截測試,從未嘗試過攔截遠程目標。那麼,美軍為何選在此時測試?
根據路透社的報道,這項測試已經籌畫了幾個月時間;而美國導彈防禦局則表示,“本輪測試強化了美國對來自朝鮮等國導彈威脅的防禦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軍方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方面都強調,11日的成功攔截意味著,自2006年以來,“薩德”系統在總共14次測試中全部成功。
專家:靶場≠戰場100%成功率“水分”大
不過,軍事專家杜文龍分析認為,這種看似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其實“水分”很大,因為“靶場≠戰場”,測試時的準備工作做得非常充分,這與戰場上多變的情況不能劃等號。
另外,測試中發射的是美國靶彈,其在末段不具備機動能力,而像俄羅斯等國的導彈,有的在末段可以隱身,有的則是多彈頭設計等更為複雜的彈道機動,且是多枚導彈的密集攻擊,面對這樣的打擊“薩德”系統很難對其形成高效攔截。
特別是攜帶核彈頭的武器,100枚中攔截99枚都不算成功,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現實情況和靶場數據將有更大地出入。
美軍計畫再購52枚“薩德”攔截彈
事實上,這已經是美軍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第三次實施反導系統測試,對美國來說,如此高強度地進行反導試驗並不常見。此外,美國導彈防禦局提交給國會的2018財年預算顯示,計畫在新一年再向軍方交付52枚“薩德”攔截彈。這意味著,自2011年起,美軍接受的“薩德”攔截彈總數將達到210枚——這也足以顯示,“薩德”等反導系統依舊是美軍未來重點發展的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