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箭”到“鐵穹”,光陰流轉,以色列初步建立起了世界上首個、也是唯一一個高低搭配的國家導彈防禦體系。但是,對手不會停下腳步。近在咫尺的黎巴嫩逐步裝備了最大射程達300公里的近程導彈,敘利亞更擁有了最大射程達160公里的遠程火箭炮。在此背景下,以軍引以為傲的“國盾”明顯變得“低端夠不上,高端不划算”。
任何戰略能力上的“縫隙”都可能成為撬開國家安全大門的支點。宿敵環伺的以色列必定深知這一點,加緊研發主要用於攔截遠程火箭彈和近中程導彈的防禦系統。“大衛彈弓”系統入役,為以色列的“國家盾牌”補齊了最後一環:向下能摧毀“鐵穹”鞭長莫及的遠程火箭,向上能攔截“愛國者”和“箭”的漏網之彈。
“取舍有道”打造“國家盾牌”
或許是嘗到了“鐵穹”的甜頭,又或許是兩者的任務類型太過相似,“大衛彈弓”幾乎被認為是放大版的“鐵穹”。當然,如果是簡單地複制“鐵穹”,並不符合以色列發展反導系統的初衷。相對於前輩,除了相應數據上的擴充外,“大衛彈弓”最大的不同在於對彈藥進行了徹底重設。其所採用的“斯塔納”攔截導彈具有實惠、靈活、省心的突出優點。
“實惠”指“斯塔納”單價只有“愛國者”PAC-3導彈的兩成不到。相對於遠程火箭彈和近程導彈,這樣的攔截成本確實比較實惠。加上美國“慷慨無私”的持續援助,就算是以色列這樣的小國,也玩得起此前只有大國才有實力參與的“反導遊戲”。
“靈活”指“斯塔納”能夠與“愛國者”PAC-2共架發射。這無形中增強了攔截系統的靈活性,一旦“大衛彈弓”發射裝置或雷達設施被對手定點摧毀,以軍能夠迅速用“愛國者”發射裝置竪起復仇的旗幟。
“省心”指“斯塔納”採用了複合制導方式,攔截精度顯著提高。其中,毫米波主動雷達導引頭更是使其具備“發射後不用管”的優點,這對於時刻面臨飽和攻擊的以色列來說,無疑意義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