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那種“大炮射程”之內的所謂真理區,如果真的要講理,這層理的基本構成就該是這樣:一是實力,二是實力庇護下的事實,三是實力擔當的公正與真理。
今後,中國的航母依然會不定期出現在讓一些人不習慣的海域,並進行內容更加豐富的實戰訓練。有人不舒服,不適應,是因為這樣的場景之於中國這個和善的國家太少了。顯然,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現代化步伐的邁進,這樣的不舒服與不適應,理應成為某些相關方必須努力克服的心病。
誰都不會否認,一個大國,要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履行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需要這樣一支軍事力量作支撐。
當然,對遼寧艦正常訓練的圍觀與點評中,也有很多拿不同國家航母實力作為比較。其實,這種數學式的比大小從目前的這支中國軍隊一出生,就被不斷顛覆了。如果兩軍對壘比拼的只是硬件,蔣介石八百萬大軍的軍事力量就不該被替代;如果冰冷的裝備可以決定戰爭的最直接結局,朝鮮戰場的角力就不會中止於板門店。
一句話,那種武夫角力式的作戰樣式,你如果還奉為圭臬,都該是對自己智商的不尊重。無論南海還是東海,一旦有戰事,中國軍隊作戰樣式都不會是單調的一對一比拼。歷史發展到今天,戰爭的角力,早已變得更加立體、更加合成、更加富有穿透性與擴散性。一句話,你選擇哪種體量的戰爭,就必須考慮清楚你自身體量的承受度。
遼寧艦的出海訓練,本身就是一場更高等級與更深體驗的合成訓練。而作為“看”的成分,如:給某些事件看,給某些不老實的分裂分子看,等等,可以看,但不會降低這次訓練更重要的分量。
畢竟,遼寧艦作為維護國家海疆安全的大國利器,它的每一次寶貴的訓練機會,都是在為未來可能發生的殘酷戰事進行最必須的準備。所以,“戰點”才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而那些若隱若現的“看點”,只是這種軍事行動的連帶效應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