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教改能否成為彌合英國社會裂痕的第一步
http://www.CRNTT.tw   2016-09-13 15:18:51
  中評社北京9月13日電/英國新首相特雷莎·梅日前宣布,要恢復建設文法學校,按能力選拔優秀學生,從而建設一個任人唯賢的國家,增強英國的競爭力。

  分析人士指出,“脫歐”之後的英國社會被湧動的民粹浪潮深深撕裂,新政府面臨諸多難題。特雷莎·梅將上任後在國內政策方面的“第一把火”燒向教育,期待教育改革為國家帶來公平,但這一教改計畫需經議會辯論通過才能推行,目前尚面臨爭議。

  著眼教育公平

  在英國,文法學校相當於公立“重點中學”,教學水平高、學費低,但申請入讀者要經過考試,校方擇優錄取,落選者只能進入所在學區的普通中學就近入讀。目前,99%的文法學校教學質量都被評為“優秀”或“良好”。

  1998年,當時執政的工黨政府以“加劇階級分化和中產階級特權”為由,禁止開辦新的文法學校。目前,英國有3000多所普通中學,但文法學校只有163所。

  分析人士認為,在文法學校“禁令”頒布近20年後,特雷莎·梅政府的這項教育改革旨在打破“窮人家的孩子怎麼努力都無法像貴族和有錢人家孩子那樣升入名校”的現狀,給他們一個憑自身才能“鯉魚跳龍門”的機會。

  英國的教育自中世紀以來形成了雙軌制,貴族與平民沿著兩條不同的路徑接受教育。現代英國,在中等教育階段仍然是有錢人家的孩子讀高質量的私校,家境不富裕的孩子大多進入實力相對較弱的公立學校。英國官方最新數據顯示,英國私立中學的畢業生,進入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人數比公立學校高五倍。

  特雷莎·梅認為,只要孩子能力強、潛力大、肯用功,不論出身、貧富,都不該被剝奪獲得更好教育的機會。她說,一個孩子的前途應該由“他的天分和後天努力決定,而非他生在哪裡、父母是誰或口音如何來決定”。

  收效一石多鳥

  “脫歐”公投後組閣的英國保守黨新政府,外交上以“脫歐”談判為重點,內政上以彌合社會裂痕、減小貧富差距為目標。分析人士認為,特雷莎·梅的第一項國內改革就直指教育,可謂一石多鳥。

  首先,教育公平問題是民生熱點,直接關係社會的公平正義、家庭的命運與國家的未來。特雷莎·梅將教育改革作為新政府內政改革的切入點,迎合了社會中下層的期待。

  特雷莎·梅在公布教育改革計畫的演講中表示,英國人在公投中選擇“脫歐”,不僅是對英歐關係的選擇,更反映出他們在生活中的挫敗感和對現狀的不滿,大眾發出了改革的強烈呼聲。這與她就職後的首次公開講話傳遞的信號一致——新政府將通過改革讓大眾、而非少數特權階層獲益。

  其次,特雷莎·梅出身文法學校,本身就是從平民走向成功的代表,這與上屆內閣中以首相卡梅倫為代表的接受私校教育、具有精英和貴族形象的政客明顯不同。特雷莎·梅充分利用自己親民的形象,承諾通過改革實現社會公平,形成與前任內閣不同的執政理念和風格,並有望通過教育改革取得早期成就。

  再次,此次教育改革有助於團結保守黨內部成員,為特雷莎·梅在下屆大選中連任夯實民意與黨內基礎。本屆內閣,像特雷莎·梅這樣從文法學校而非私校畢業的下議院議員不在少數。而英國輿觀調查公司今年8月的一項調查顯示,接近60%的保守黨人支持建設文法學校,這一數字高於英國人38%的平均支持率。

  提議引發激辯

  特雷莎·梅的教育改革計畫需要交付英國議會辯論通過後才可能推行。但是,方案一出,立刻引來各方激辯。支持者贊同給予“窮人機會”,而批評者認為改革帶來的是“假公平”,只會進一步導致不公,難以彌合社會裂痕。

  有人指出,文法學校擇優錄取將導致教育體系中的好壞二元對立,也會讓那些未被錄取的孩子在11歲(小學六年級)時就遭遇挫敗感。

  還有人認為,特雷莎·梅的教育改革“方向正確、辦法錯誤”,真正解決社會不公應從資金投入、課程安排和師資力量等方面著手,提升公立學校的平均教學質量,縮小與私立學校的差距。增加文法學校數量,看似機會均等,其實帶來的是“假公平”,因為那些更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通過請家教等手段,提高在文法學校入學考試中的競爭力,窮孩子能得到的機會還是少。

  英國專欄作家安德魯·羅恩斯利在《觀察家報》發表專欄文章批評特雷莎·梅“說得熱鬧、投入得少”。他指出,特雷莎·梅提出設立更多文法學校、實現教育公平的打算,只是象徵性的舉動,因為與英國每年大約800億英鎊的教育預算相比,她許諾每年投入5000萬英鎊支持文法學校擴大招生的動作實在太小。

  (來源:新華社)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