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副主席、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李家傑 |
中評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楊犇堯 張爽)3月11日9時,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多名政協委員將就相關議題作大會發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副主席、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李家傑的發言題目是:發出中國聲音 講好中國故事。
李家傑:中央政府提出的“十三五”規劃是中華民族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路線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最吸引全球目光的“中國故事”,而“十三五”期間也是發出中國聲音的最佳歷史機遇期。作為一個長期參與全球競爭的企業界人士,我對話語權的重要性有深切體會。最初的國際競爭是對資源的競爭,隨後是對市場的競爭,與其追逐稀缺的物質資源,不如追逐稀缺的需求市場;今天則是對規則的競爭,誰能定義規則,誰就站在全球價值鏈的頂端。規則的競爭實質上是話語權的競爭。
李家傑:我認為,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關鍵在於找准世界需求。只有滿足全球需求,中國故事才能成為國際社會認真傾聽的“中國好聲音”。只要我們立足世界需求,便可發現,中國故事有以下三個發力點:首先,中國的社會發展是一個滿足世界生態需求的中國故事。在能源消耗上,美國人均年消費石油二十二桶多,中國只能在人均年消費石油兩桶多的情況下,以不斷降低能耗求得發展。如果全世界都追求美國人的這種高能耗生活方式,那麼地球承載力必將突破極限,全球資源掠奪戰爭必會降臨。西方是以權利為本位,如果任由權利邏輯的單向擴張,那麼釋放出來的權利訴求和物質欲望應該如何負擔?這是全世界都要正視的難題。中國故事所提供的解答則是從權利本位轉向責任本位。中華民族素來以責任為本位,強調責任高於權利,父母對子女承擔教養責任,今人對後人承擔歷史責任,所以每個地區的人也應當對地球承擔生態責任。
李家傑:第二,中國故事為世界提供一個“善治”的新版本。中央政府提出的“國家治理”是一個好概念。它好在直接面對全球的“善治”需求,超越了意識形態和體制的對立及差異。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為實現13億人口大國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採取了一系列治國措施,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卓越成就。例如,此次我們共同討論的“十三五”規劃,這其實是以目標管理為核心的治理方式,既有凝聚全民族發展意志的剛性,又有充分討論溝通、尊重各界智慧的彈性,無疑是滿足世界治理需求的好聲音。又如我們的政治協商制度,類似模式還有很多,都值得認真提煉和總結。在此方面,我建議中央政府可以定期舉辦世界市長論壇,為世界各地不同體制、不同宗教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城市長官提供一個政府管治經驗的交流平台。扶貧、基建、反恐、網絡、協商民主等議題都可以成為每屆世界市長論壇的主題,中國的市長們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向世界講述中國治理的故事,當中會有不足乃至教訓,但成就有目共睹。
李家傑:第三,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滿足世界人心需求的中國故事。當今時代以西方價值觀為主導,中華民族在兼容、借鑒的同時,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德性先於自由”“義務重於權利”“群體高於個人”“和諧高於衝突”等價值觀更能滿足當今世界的人心需求。中國傳統文化的要義、精髓,與國際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才是更好的中國故事。例如,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中國應大力增進與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及文明借鑒。同時,美國通過好萊塢宣傳美國價值觀,我們同樣可以採用電影、音樂等向世界傳播中國價值觀,彰顯傳統文化的當代生命力。甚至可以考慮在三大中國電影獎項外,單獨設立文化獎項,以表彰及鼓勵那些票房巨大,又極具中國價值觀的優秀影視作品。
李家傑
李家傑:綜上,如果中央政府能圍繞這三個方面的世界需求而發出中國聲音,那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故事將不再是西方理論的注腳,而是中國對整個國際社會的巨大貢獻。
後方支援記者:蘭忠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