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遭襲,咋會三地受損?演練複盤,導調組道出緣由:處置措施沒有考慮風向,位於一營陣地下風的另外兩個營,自然難逃有毒煙塵的傳播侵害。
居然在一縷輕煙上“馬失前蹄”,大家都覺得挺尷尬!更尷尬的是,這一場敗仗發生在驚天動地的整旅發射之後。
“整旅火力突擊的成功,讓大家覺得旅裡的戰鬥力有了新的提升。然而對抗中暴露出的問題,讓大家對戰鬥力標准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旅參謀長李延海記憶猶新。
整旅發射就是能打仗了嗎?發發命中就能戰勝敵人了嗎?“打實彈”與“打實戰”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不管這個距離有多遠,我們都認清了一個理:落實戰鬥力標准不是簡單的‘向右看齊’,必須瞄准戰場加速跑,加快縮短與實戰要求的距離。從這個意義上講,戰鬥力標准不僅是抓工作、謀打贏的一把尺子,更是一塊秒表。”李延海說。
既要用尺子量,又要用秒表卡,腳下的步子加快了,看問題的角度也就變了,以往四平八穩的東西也有了新的參照系。
導彈發射流程和時間,多少年來一直是常規導彈部隊訓練的“金科玉律”。而今,旅黨委有了新思考:未來戰爭是“快吃慢”,快一秒制勝,慢一秒遭殃,那麼流程能不能簡化?時間能不能縮短?
有人提出質疑:這可是上級機關和廠家根據裝備性能確定的,我們能改嗎?會不會弄巧成拙?
“事關戰鬥力建設的事兒,亦步亦趨就是落後,搶先一步才是落實。”旅黨委一班人的認識高度一致。
一個一個環節分析,一個一個動作量化,完成整旅火力突擊後的第二年,這個旅探索出新的發射流程,導彈發射所需時間比過去縮短了四分之一。那麼,這個流程是否科學、是否符合實戰?旅黨委果斷拍板:“在實彈發射任務中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