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甚或戰爭
中日兩國“歷史問題現實化”和“現實問題歷史化”已形成惡性循環,如此發展下去,兩國間會發生衝突甚或戰爭嗎?
一
石原慎太郎制造的釣魚島收購鬧劇是出於個人政治目的,日本政府就此被“綁架”。安倍上台後,巧妙地對此鬧劇加以利用及誘導,進一步擴大了事態。然而,釣魚島事件以來,從日本政府所采取的碎片式的、漏洞百出的、前後矛盾的應對舉措中,可以看出它還不是蓄意預謀。看上去動作頻頻,實則毫無章法。眼下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政府尚未做好為釣魚島不惜與中國一戰的准備。
二
戰爭,并非安倍政權的首要目標,但戰爭卻是其可以憑借的政治手段。對安倍而言,最好的局面是,通過營造戰爭氛圍,從中獲取其想得到的利益。保持目前這種態勢對日本而言至少有三點好處:其一,國內制造業相當部分進入軍備生產,刺激經濟;其二,聯合東盟和印度對抗中國的軍事壓力,最大限度地淡化那些國家對日本侵略歷史的記憶;其三,向美國討價還價。而如果真的發生戰爭,對日本來說也不吃虧——和平憲法將直接失效,安倍等日本民族主義者將如願以償。
三
海洋爭端在中日,戰與不戰在中美。在美國尚未完全對日本打開牢籠、鬆開繮繩的情況下,日本要做的并不是發動大規模戰爭,而是以持續不斷的小型衝突,逐步完善自身軍事體系,同時一步步突破美國的限制。其間,日本會像一頭捕食獵物的獅子一樣耐心而堅定地匍匐前行,一旦獵物出現懈怠或其他可乘之機,日本將一躍而起,突然咬斷對方喉管。
四
今後一段時間,釣魚島方面甚至包括南海方面,可能出現兩種衝突,一種是“偶發性衝突”,一種是預謀性衝突。我們特別要警惕後一種。日本人生性好鬥,有軍事冒險的天性。它最善於搞突然襲擊。回顧歷史,在面對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的三次決定國家命運的全面戰爭中,日本都是靠偷襲取得主動。這是它的文化所決定的。衝突形式將是“冷兵器”對抗,也就是艦船相互衝撞。這屬於心理戰範疇。日本是這方面的高手。對戰爭,前人有過精辟概括:小戰靠戰術武器,中戰靠國力,大戰靠戰略思想。中日如在釣魚島發生衝突,很可能是有限的戰爭,即小規模戰爭,主要靠戰術武器。
五
釣魚島如發生衝突,必靠海、空軍。西方媒體稱,日本海軍實力,世界第二,已經超過俄羅斯,僅次於美國,雖然它還叫自衛隊,其實只差航空母艦沒有造,是個標准的現代化海軍。日本海軍叫囂,一旦發生戰事,四個小時內“清空”中國東海艦隊。這不能只看作是一句笑話。從1981年起,美國、日本就開始針對中國海軍制定了名為“枷鎖”的秘密海洋軍事計畫并演練過多次。日本軍艦上都裝備有通過衛星定位顯示中國海軍艦艇位置,叫作“點心”的系統,可以自行運作50年以上。日本空軍的戰機保飛率始終維持在90%的水平,高於美國空軍的80%。有消息稱,日本可能引進F-22飛機。美國軍方號稱F-22可以在兩小時內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扔炸彈。起飛後直接進入平流層,在這個高度投彈,就算扔下一塊磚頭,由於重力加速,也能把一座大樓擊穿。
六
中日不斷對抗會使中日雙方向和平的方面越走越遠,向戰爭的方向越走越近。而一旦中日陷入軍事衝突,對中國而言只有一個選擇,必須打贏,沒有退路。對日本而言,有三種結果:贏了獲益極大,輸了損失不大,講和部分受益。對美國而言有更多選擇。日本不怕敗,中國不能輸。否則,就會引起國內問題國際化,國際問題國內化。
七
2014年又是一個甲午年。因對甲午榮耀的記憶和渴望,刺激日本軍國主義“回光返照”,日本民間有不少叫囂“第二次甲午戰爭”的聲音。安倍也叫嚷要“第三次開國”。中國國內也有高漲的民族情緒。中日兩國民族情緒是一種較量。日本領導人被這部分日本民衆的民族情緒所挾持。在釣魚島,中國不主動打第一槍,但也要造成讓日本不敢打第一槍的態勢。毛主席講過,不打無准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打仗是軍人天職,怕打仗不是真軍人,真打必須真准備。
八
我們必須以不惜戰爭的決心盡一切可能避免戰爭。作為軍人,我們必須用“打仗的決心”爭取和平。既可以通過戰爭捍衛和平,也可以通過和平捍衛和平。軍事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其中的“不戰”,是我充分做好戰爭准備的敢戰、善戰、能戰下的“不戰”。力爭最好結果,准備最壞情況。古人雲:“君子之本,本立而道生。”“本”講的就是自身要硬,要立起來。歷史早已證明,最靠得住的永遠都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