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您瞧!現在這院兒,地面平整,屋子翻修一新,還安上感應照明燈,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住著舒坦!”打小住鐘樓灣胡同的東城老街坊範來友一提到小院改造就贊不絕口。
在北京市東城區,有關部門積極探索從街巷到街區,再到包括景觀視廊在內的立體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僅鐘樓灣一個胡同,安定門街道就下決心拆除了周邊200平方米的違法建設,改造提升第五立面565處,清洗整飭建築立面近1.4萬平方米,恢複一批傳統“勾連搭”屋頂和合瓦屋面。
現在的鐘樓灣胡同,在擴增的3434.84平方米綠化帶里種上了沙地柏、竹子、薔薇、玉簪等各種灌木、花卉,移植了國槐、海棠等常見喬木,大爺大媽們在寸土寸金的首都核心區盡享綠色。
將便民生活圈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等城市更新工作相結合,推動便民生活圈、養老托育圈、文化休閑圈等“圈圈融合”。
北京市出台《加快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促進生活服務業轉型升級的若幹措施》,統籌推進生活服務業轉型升級,引領便民生活圈工作由“試點建設”轉向“全面推進”。
“科學劃定了850多個便民生活圈,明確到2025年實現全市便民生活圈全覆蓋!”北京市商務局生活服務業一處副處長宋志雷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市已經建成一刻鐘便民生活圈501個,覆蓋社區2280餘個,服務人口990餘萬人。
近年來,北京市持續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成效。有人擔心,與居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小門小店,還能在首都立足嗎?
維修師傅楊久紅在中關村街道科春社區經營一家小家電維修店鋪已有30多年,深受附近居民的認可,有的居民搬至外區仍回到這里維修家電。
眼瞅著周邊街區改造越來越規範上檔次,老楊一度擔心自己的店會不會幹不長了。
<nextpage>
沒想到,街道主動找上門來,不僅幫老楊搬入了新的空間,還對店面標識、店面布局、內部裝修等進行了升級改造,將老楊的維修店納入中關村一刻鐘便民服務生活圈系統。
“大家掃一掃這個小程序碼,就能看到我們的中關村生活圈地圖,查看附近的便利店、早餐店、小修小補等很方便。”在海澱區中關村街道第六屆社區鄰里節上,轄區科技企業工作人員向居民介紹著“中關村E刻鐘生活圈”數字生活平台。
“近兩年,街道通過改造集裝箱、雜物間、自行車棚等社區的閑置空間,新增果蔬銷售和小修小補網點。”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宇玲告訴記者,街道著力將社區低需求業態合理轉型為果蔬生鮮超市、社區便民驛站等基本保障業態網點,建設各類網點300餘處,實現了15分鐘生活圈的全面覆蓋。
“我現在不用出社區就能找到賣菜、賣糧食、修鞋的店鋪,比過去還方便!”家住中關村街道科匯社區的80歲王奶奶如是說。
以精雕細刻的標准改善老城居民生活的同時,北京還圍繞一個個超大社區打出“組合拳”。
位於京城北部的昌平區“回天地區(回龍觀、天通苑的統稱)”,總面積約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84.9萬人,是北京城市化進程中形成的超大型居住區,一度被市民稱為“睡城”“堵城”。
近年來,昌平區積極承擔起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建設和治理模式探索重要任務,制定兩輪“回天行動計畫”,探索建立超大社區治理體系,著力打造宜居、活力、幸福“回天”。
兩輪“回天行動計畫”共實施重點項目240項,有效彌補了交通、教育、文體等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短板,超九成受訪居民為生活環境變化點贊。
“真沒想到,就在社區體育公園,讓我找回了上大學時那種揮汗如雨的感覺。”體育愛好者馬偉說。
<nextpage>
位於“回天地區”中心位置的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是一個貫穿前後兩期“行動計畫”的重點項目。如今的公園里,籃球場、網球場、乒乓球館、攀岩設施、滑冰場等一應俱全,雖是工作日,但前來鍛煉的人仍然很多。
公園運營方橙獅體育華北區總裁趙雲告訴記者,這里每天人流量在1.5萬人左右,“一到晚上,就像大學校園一樣熱鬧”。
“以首善標准增進民生福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上塑造北京品質。”北京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北京市緊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深化接訴即辦改革,努力解決群衆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加強交通綜合治理,爭取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5%。更加關注解決“老老人”“小小孩”問題,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更多照護支持,面向3歲以下幼兒新增普惠托位1萬個。根據群衆看病就醫需求,不斷深化“三醫聯動”改革。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韌性、智慧、宜居城市建設,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持續提升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