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問道南中醫:七秩芳華 弦歌不輟
http://www.CRNTT.tw   2024-10-14 11:41:23
 
 首任校長承淡安是我國著名針灸學家,出生於江蘇江陰市的中醫世家。青年時期,他一邊跟隨父親學習針灸,一邊將現代解剖學知識與傳統中醫理論融會貫通;中年時期,他與同仁創辦蘇州中醫學校,抗戰時堅持為百姓看病,開設短期針灸培訓班,將“針灸救國”“教育報國”的熾熱理想化為實踐;晚年時期,他將多年積累的中醫教育實踐投入到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的創辦上。

  承淡安的外孫女梅家真說,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特別重視中醫,計畫在南京籌辦一所中醫進修學校,她的外公被推選擔任第一任校長。“外公當過教師,對中醫院校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以前中醫培養模式是師傅傳徒弟,他提出用學校教育的模式,更廣泛、更系統、更規範地培養學生,這在我看來是他一個很大的成就。”

  實現傳統中醫師承模式向現代院校教育模式的轉換,在當時是一項開創性、奠基性的工作。一些老教授回憶,建校初期為克服“缺教師”“缺教材”難題,學校從省內聘請了八位中醫基礎深厚、臨床經驗豐富的教師,借用部隊“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交替教學法”,把學員發動起來,邊聽課、邊參與教材編寫、再試講,同時面向全國開辦中醫師資班。學校還鼓勵師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開門教學,在江蘇所有縣市和周邊城市舉辦巡回針灸班,既滿足群衆看病需求,又在實踐中培養針灸人才。

  在交替教學法、巡回教學模式帶動下,師生們精進岐黃之術,短短幾年時間內,從無到有編寫出共計200萬字左右的《中醫學概論》《中藥學概論》《針灸學》,被喻為發出了中醫教育的“三顆衛星”;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老四所中醫學院相繼成立後,南中醫又輸送了董建華、程莘農院士等新中國第一批優秀師資力量,為全國高等中醫教育的興起發揮重要作用。

  歲月流轉,曾經的小院已發展成擁有三個校區、占地2000多畝的“雙一流”大學,在七十載櫛風沐雨中誕生了承淡安、葉橘泉兩位新中國中醫藥界最早的學部委員,走出了吳以嶺、仝小林、肖偉等7名院士,周仲瑛等14名國醫大師,培養了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等一大批行業領軍人才、中醫藥事業的接班人、健康中國建設的生力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