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提出,首先,由於補貼差異的問題,電池製造商可能會放棄歐盟,轉而選擇其他地區,尤其是美國,因為美國為他們提供了巨大的激勵。與歐盟不同,美國直接補貼礦物和電池的生產,以及鼓勵消費者購買在美國製造並使用美國零部件的電動汽車。
其次,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原料中,87%的鋰進口自澳大利亞,80%的錳進口自南非和加蓬,68%的原料鈷進口自剛果(金),40%的天然石墨進口自中國。然而,目前的合同安排通常只能確保未來兩年到三年的原材料供應。儘管歐洲擁有幾處礦藏,但從發現到投產至少需要12年至16年,因此無法快速應對需求增長。擁有歐盟內部最大鋰儲量的葡萄牙,預計要到2026年才會開始生產。
最後,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可能會危及歐盟電池生產的競爭力。截至2020年年底,電池組的成本已達每千瓦時200歐元,為計畫成本的兩倍多。僅在此前兩年中,鎳價就上漲了70%以上。
歐洲審計院審計人員警告稱,如果歐盟電池生產能力未能按預期增長,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其一,歐盟可能被迫將其對內燃機汽車的禁令推遲到2035年以後,從而無法實現其碳中和目標。其二,為了在2035年前實現零排放,歐盟可能被迫嚴重依賴非歐盟生產的電池和電動汽車,這將損害歐洲汽車行業和勞動力。
除了報告中所提到的多重困境,技術瓶頸也是歐洲電池業界應正視的問題。儘管歐洲在研發上投入了大量資源,但突破性技術成果似乎仍未如預期,主要是在設計、工藝流程等方面存在欠缺,影響其產品的可靠性。
更無奈的是,電池行業還不得不面對歐洲電動汽車市場需求放緩的趨勢。9月19日,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8月,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從去年的21%下降至今年的14.4%。這是今年連續第四個月下降,與去年幾乎持續的環比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其中,德國8月電動汽車銷量大幅下滑近70%,位列歐盟第二大電動汽車市場的法國電動汽車銷量也下降了33%,意大利和西班牙同樣出現負增長。德法意西四大市場的全線“暴跌”使得8月全歐洲僅有92627輛純電動汽車註冊,而去年同期的註冊量為165204輛,降幅高達43.9%。
不過,雖然北伏當前陷入低潮,但隨著歐洲在綠色能源轉型方面的持續政策支持以及對電動汽車市場的長遠發展期望,歐洲電池產業仍有機會迎來復甦和突破。展望未來,歐洲應更加穩扎穩打,加大對前沿電池技術的研發投入,構建更加穩定的供應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