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4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如何做好困難群眾兜底保障?老年人怎麼實現“家門口”養老?民政工作如何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3日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回應了相關熱點問題。
築牢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安全網
社會救助工作是紓民困、惠民生、促和諧的重要制度安排,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
民政部部長陸治原在發布會上表示,民政部把保障民政服務對象特別是廣大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權益作為首要任務,著力保基本、兜底線、防風險、促發展。近年來,我國建立了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利用大數據等手段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及時做好預警和救助幫扶。
要實現兜好底,就需要靶向救助,做到精準施救。
陸治原介紹,民政部和有關部門加強信息共享,運用數據比對,特別是運用“大數據+鐵腳板”,推動社會救助實現“人找政策”與“政策找人”相結合。民政部還指導地方按照“缺什麼補什麼”,規範落實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同時部署開展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健全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銜接機制,更好滿足困難群眾多層次、差異化救助需求。
殘疾人是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持證的有3800多萬。
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是一項重要的殘疾人專項福利制度。截至今年8月,已惠及1191萬困難殘疾人和1607.4萬重度殘疾人。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介紹,下一步將指導各地完善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補貼標準,減輕生活困難殘疾人、重度殘疾人及其家庭負擔;優化補貼申領方式,強化“跨省通辦”“全程網辦”“主動服務”等便民服務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