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實際成效與不足
借鑒社會融合理論關於“結構-行動者”的相關探討,以下側重從制度、行為和心理三個構面對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制度性融合指標體現為教育機會和教育權益的公平公正。⑪這種公平公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准入資格的平等性,其目的在於實現形式公平,如台灣同胞在戶籍身份、住房政策、社會保障、公共參與等方面享有的同等待遇,以及靈活多元的對台招生制度等;二是對目標群體的幫扶性,其目的在於促進實質公平,如“趨同管理、適當照顧”的台胞子女就學制度、豐富完善的台生獎學金政策等。行為融入指標可從閩台高校、教師、學生互動往來的意願、關注度和參與度來體現。心理融入指標可從師生的適應性、滿意度、身份認同變化等來測量。
在制度構面上,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呈現“三個持續改善”和“三個明顯不足”的現象。“三個持續改善”表現在:一是台生招生與培養制度持續完善。當前福建高校已建立起包括港澳台僑聯招、港澳台僑預科升本科、學校單獨招生,以及依據台灣三大考試即“分測”“學測”“統測”成績招生入學的多樣化台生招考制度;在台生培養上建置了涵蓋學校、學院和學生三級的管理網絡,并建立起包括台生專項獎學金、統招生學業獎學金、國家及省校各級助學金、學校其他各類獎學金等在內的獎助學金體系。此外,有關台生培養、醫療保險、助學幫扶、對外交流、實習與就業指導等制度和政策也日益健全。二是台籍教師聘用管理體制持續改善。經過近年來的探索,福建高校在台籍教師招聘、職稱晉升、課題申報、科研啓動經費、住房補貼、醫療保障、“五險一金”繳納、學術成果認定、出國出境進修和對外學術交流等方面有一定程度改善。三是閩台師生交流合作平台機制多元穩定。“兩岸青年學子論壇”“閩南文化研習夏令營”“兩岸文化發展論壇”“廈大鳳凰花季畢業影展”“海峽兩岸口譯大賽”,以及閩台青少年學生的各種聯歡節、樂隊展演、座談和節慶活動等,已經成為維繫閩台兩地師生情誼的重要紐帶,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成為台灣青年學生在閩“築夢、圓夢”的重要平台。“三個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專項交流行動計畫和閩台雙邊認可的融合發展政策及法律法規的不足上。
在行為構面上,閩台高校和師生參與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意願和行動力較強,但不均衡問題凸顯。基於天然的地緣、文緣和血緣關係,福建的高校和師生對於深化閩台交流合作與融合發展擁有較為強烈的意願和行動力。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廈門理工大學、閩南師範大學、福建理工大學(原福建工程學院)等高校歷來重視開展對台交流合作,即便在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形勢下,依然注重發揮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積極探索閩台融合發展的可行路徑。台灣高校師生對於來閩高校交流和發展同樣持有較高意願。以台灣青年大學生為例,據筆者於2023年開展的“大陸形象認知對台灣青年來陸交流發展意願的影響”問卷調查顯示,94.5%的被調查者願意來大陸短期交流,63.0%的被調查者願意來大陸長期發展。其中,福建因惠台政策有力、交通更加便利、語言和生活習慣相近等因素對台生產生較強吸引力。調查說明,台生來大陸及福建交流和發展的意願和期待并不會因為兩岸關係變化而發生太大變化。當前在閩高校就讀的台生和任教的台籍教師數量均位居大陸各省市前茅,閩台文教關係也因此展現出了較強的堅韌性和持續性。當然,由於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還僅停留在部分高校和部分項目上,離全域融合和全方位融合尚有較大距離,閩台高等教育雙向流動規模急需擴大,閩台高校戰略聯盟建設也需要大力加強。
在心理構面上,福建高校在讀台生的適應性不斷增強,但台籍教師的職業融入有待提升。在福建高校任教的台籍教師與就讀台生是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實踐者和先行者,他們的專業發展和心理融入是衡量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成效的重要指標。對於多數台生而言,漸進式融入成為他們適應大陸社會文化和學校教育的基本路徑,在經歷就學初期的差異衝突、就學中期的自主調適和就學中後期的主動融入三個階段之後,台生的學習適應和心理適應開始從形式走向實質。⑫在身份認同上,隨著台生在福建高校就讀時間的延長、與大陸師生互動的增多,以及對大陸社會文化認知的發展,體現學生主體價值、超越“我群”和“他群”群際邊界的文化身份——“學習者”開始出場。越來越多台生認識到自己的根本任務是學習,逐漸將自身放置在“學習者”的主體身份下重新建立和維持各種互動關係,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身份認同不斷強化,并成為多數台生融入大陸教育、調合兩岸教育文化差異的有效策略。⑬就台籍教師而言,福建高校真正較大規模引進台籍教師始於2018年之後,迄今不足十年時間。不管是高校用人方,還是台籍教師,對於閩台兩地差異化的教師聘用體制、教育價值觀念、教學科研管理等的瞭解和適應尚處在磨合階段,部分台籍教師不可避免地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尤其是在科研適應和專業成長上存在一定困難,進而影響到其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有效投入,甚至影響到其職業認同的提升。
四、推進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若干路徑
從“教育共同體”著手,深度挖掘閩台高等教育共有的責任意識和利益意識,以閩台高校作為構建教育共同體的起點,以完善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制度為重點,以助推閩台高等教育高質量、特色化發展為目標,最大限度激發閩台高校、師生、團體和個人參與融合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漸進式推進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進程,是實現閩台高等教育互利共贏、築牢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必由之路。
一是完善法律法規政策,加速教育要素雙向流動。在《意見》引領下,出台一系列規範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和專項行動計畫。優先出台“台灣地區學生來大陸高校就讀辦法”“大陸高校台籍教師管理條例”“兩岸學術交流實施要點”“兩岸合作辦學管理辦法”“兩岸產學合作管理辦法”“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實施細則”等,實現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規範化和透明化。實施“閩台青少年學生短期交流專項資助計畫”“閩台高校聯合培養產業碩博士專項計畫”“閩台高校教育人員交流專項計畫”“兩岸數字教育發展行動計畫”“閩台高等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專項計畫”等專項行動計畫,加速閩台高等教育核心要素的雙向流動。
二是搭建兩岸高校聯盟,設立產學研用合作平台。借鑒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盟建設經驗,以專項資助方式引導閩台高校基於現有學科基礎和發展目標,設立高新技術合作聯盟、海洋科技創新聯盟、醫藥科技與公共衛生聯盟、智慧校園聯盟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聯盟,在聯盟成員內開展資源共享、學生交流交換、專項賽事、科技合作和交流培訓等工作。以貼息、補息、專項獎勵、向企業優先提供優秀人才和技術支持等方式,引導兩岸及國際知名企業,與閩台高校聯合設立產學研用一體化平台,在學校或企業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高端人才培養基地。引進台灣高等技職院校的優質課程和實務教學經驗,加強閩台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產業碩博士生的力度,聯手設立兩岸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體系。
三是強化台生發展幫扶,建設台生培育典範校園。加強福建省高校對台招生宣傳,引導各高校在學校招生網站開闢港澳台僑生的招生和就學服務專欄,滾動播放新生入學、獎助學金申請、住宿安排、課程選修、常用卡辦理、醫療保險和助學幫扶等信息。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建置台生升學和就業專門數據庫,強化台生個體發展追蹤。建立“一對一學伴制度”或“朋輩導師制度”,定期舉辦“台生家庭校園生活體驗日”。建立“台生一站式”服務窗口,為台生提供校園卡、銀行開戶、信用卡、交通卡、手機卡、微信、支付寶、醫療保險、居住證等系統咨詢服務。創新社會實踐活動形式,鼓勵台生利用寒暑假參與福建的鄉村振興、社會公益和生態保護活動。引導福建高校與企事業單位或社會組織合作培育“台生就業服務協會”,為台生和用人單位架設溝通橋梁。
四是優化引才留才環境,激勵台籍教師潛心育人。搭建規範統一的閩台人才招聘網絡平台,實時發布台籍教師招聘信息。支持高校以長聘制、預聘制、兼任制、短期項目制等方式招聘台籍教師。成立台籍教師研訓院,對首聘期台籍教師進行專業發展培訓。設立台籍教師“師帶徒”或“一對一”幫扶機制,支持台籍教師的課題申請和成果發表,提升台籍教師專業融入。為在閩台籍教師的住房、就醫、就學、培訓、金融、醫療、稅收、出入境、職業資格認證和國際流動等提供更加寬鬆、友善的政策環境。鼓勵閩台高水平大學設立雙邊或多邊的“學術共同體”,暢通兩岸學術交流脈絡。放寬台籍博士後的引進門檻,探索與台灣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後的方式和路徑。
五是發揮廈金示範作用,助推兩岸教育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廈金兩地在閩台及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中的橋梁紐帶作用,率先推動廈門大學與金門大學開展學生聯合培養、短期交換、活動聯誼、社團交流等工作,鼓勵兩校聯合開設暑期課程、教師互聘、科研合作、圖書館館際互借和學科專業對口合作。著力探討廈金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的具體方式,如針對廈金區域文化傳承與挖掘、海洋經濟文化建設、閩南古建築文化保護、廈金智慧城市建設、廈金海域共同治理以及醫療長照服務等展開專題研討,助力廈金城市生活圈建設,提升兩岸教育融合發展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響應度。
本文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大課題“中國台灣地區教育歷史、現狀與未來策略研究”(課題編號:VOA210008)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蘇美祥:《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內涵、難點與推進策略思考》,《台灣研究集刊》2020年第4期。
②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
③盧曉中、秦琴:《高等教育集群發展視域下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辦學自主權研究》,《中國高教研究》2021年第4期。
④盧曉中、卓澤林:《灣區高等教育的形成與發展-基於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灣區比較的視角》,《高等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
⑤王超:《歐洲高等教育區一體化與多元化并存的合理性、實質及其啓示》,《外國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
⑦教育部:《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1067278.html。
⑧別敦榮、易夢春:《普及化趨勢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格局——基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相關數據的分析》,《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⑨根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台灣“統計資訊網”提供的數據,經計算,2019年台灣人均GDP為178,806元人民幣,福建人均GDP為107,139元。
⑩根據台灣教育主管部門網站中公布的統計數據整理所得。
⑪陸自榮:《社會融合理論的層次性與融合測量指標的層次性》,《社會科學戰綫》2014年第11期。
⑫張寶蓉、陳澤光、何曉繁、柳小琴:《情境、互動與轉化:大陸高校台生的學習投入研究》,《台灣研究》2022年第4期。
⑬張寶蓉、陳澤光、何曉繁、柳小琴:《大陸高校台生的群際關係與融合發展研究》,《台灣研究集刊》2022年第3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9月號,總第321期,P4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