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注意到,目前人形機器人依然存在“尷尬時刻”。以本次世界機器人大會展出的人形機器人為例,基本都需要用繩索懸掛在鋼架上,因為機器人下肢難以站穩;一些機器人時常停下來“緩一緩”,續航和輸出功率不足導致它們略顯“卡頓”;還有機器人則被關閉了交互系統,嘈雜環境會令它們因指令識別混亂而宕機……
可想而知,要讓人形機器人走進家庭,仍需技術的綜合性突破,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足夠的投入與耐心。
有業內人士認為,全行業仍在尋找一個可觸發廣泛需求的家庭場景,去激活龐大的市場潛力。“人口老齡化趨勢下,養老領域的機器人應用或將成為下一個風口。”王磊說。
成長之路越走越寬
縱使存在諸多難關需要攻克,機器人作為一項融合了人工智能和機械工程的新興技術,被視作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
2023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等發展目標。地方層面,北京、上海等地也都發布了產業支持政策。
據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71%。中國電子學會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8700億元。
當前,國內傳感器、精密減速器等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生產技術,以及AI大模型技術正加速迭代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