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方面,轄下主要有“卓越學科領域計畫”及“主題研究計畫”,兩者都涉及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但相關研究項目只占全部項目撥款的小部分。自1998年成立以來,“卓越學科領域計畫”只在1999年批撥在香港大學成立了“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其他研究項目都是與科學和醫療有關的。至於“主題研究計畫”方面,其設有四項主題,主題(三)為“加強香港作為地區及國際商業中心的策略地位”。在這主題下,自2016年至2022年,就只批核了三個與金融有關的研究項目。
在先進的經濟體系,除了大學研究中心外,高質素的民間智庫亦是一個主要的公共政策研究來源。香港民間智庫近年有所增加,不少都是有明顯的政治和商界背景,其研究涵蓋範圍一般相對廣泛,並配合時事的需要;這造成一些需要持續深入探討的基礎性公共政策研究,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注。再者,各智庫(除了極少數外)亦長期面對資源和人才不足、研究成果質素比較參差、不獲政府重視等問題。
總的來說,香港在長遠政策研究這範疇上,無論在政府內、大學和民間均落後於較先進的經濟地區。特區政府必須成立有香港特色,類似內地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公共政策研究所”,為政府制訂長遠經濟和社會政策服務。
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刻不容緩
為此,筆者建議政府應以財政支持設立獨立專題政策研究所(由各大學承辦);在政府高層的支持下,這些公共政策研究必須具有高水平,招聘國內外專家學者作顧問,同時面向社會;其組織和運作的主要原則包括:
(Ⅰ)訂定清晰的職能及匯報渠道(能與政府高層和社會主要持份者溝通至為重要);(Ⅱ)成立有效的管理結構(以突顯其政策選題和研究的獨立性);(Ⅲ)專注長遠重大的政策研究(包括公共財政政策、人口政策、新產業政策等);(Ⅳ)制定符合國際標準的政策研究框架;(Ⅴ)提供足夠的資源;(Ⅵ)吸引和培訓公共政策研究專才;及(Ⅶ)須向立法會匯報,以加強監察和透明度。
內地和海外各國對本地政策研究都甚為重視,社會亦有不少高質素智庫及大學研究中心;部分研究中心由大學籌募資金支持,部分則由政黨或商界所推動。在體制上,這些機構在政府之外,受政府換屆和政黨輪替影響相對較小;但因其與政府維持緊密聯繫,亦是政府“旋轉門”和人才庫的重要部分,研究成果多能得到關注。香港公共政策研究所起步較遲,特別在公共財政、人口及新產業政策的持續性研究。現必須由政府作主導,以能達至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