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開發碳普惠標準和減排場景,完善豐富碳普惠激勵與消納體系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碳普惠發展仍處於初期階段,碳普惠建設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在頂層政策指引、場景標準開放、價值消納體系建設、配套技術手段提升和宣傳教育推廣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建立有效的激勵模式,是個人碳賬戶、碳普惠機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激勵包括實物獎勵、資產累積、碳普惠減排量交易等模式。《報告》指出,目前,廣東、天津、上海等省市已推動碳普惠減排量納入碳市場體系,但更多的碳普惠價值囿於其碳普惠平台體系,大多通過購物券、折扣、服務、獎品等商業激勵和政策激勵模式實現價值兌換,兌現途徑有限,難以實現全部碳普惠價值的流轉與閉環。
“碳普惠作為不同於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的自願碳減排量,受限於政策、標準和技術等因素,銀行等金融機構入局進度緩慢,交易市場構建難度較大,如何補充金融手段進一步豐富碳普惠價值消納模式,仍需要不斷研究與探索。”陶嵐說。
《報告》建議,加快出台碳普惠頂層設計政策和相關管理辦法,為碳普惠機制建設提供規範與參考,加快開發碳普惠標準和減排場景,完善豐富碳普惠激勵與消納體系,提升碳普惠建設配套技術及合作。
專家建議,在繼續鼓勵各地方深入開展碳普惠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加強對地方碳普惠工作的指導和規範,深入研究統一碳普惠系統平台和設立全國碳普惠管理及運營機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好發揮碳普惠在激勵公眾節能減碳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推廣碳普惠機制和‘個人碳賬戶’,需要全社會努力協作。政府要持續推動碳普惠政策出台,在全社會範圍開展碳普惠機制和‘個人碳賬戶’宣傳和推廣。企業要積極推動碳賬戶建設,與政府碳普惠平台合作,並與自身綠色轉型結合。金融機構和保險機構要持續開展綠色金融和綠色保險創新,通過金融手段推動個人碳賬戶應用。各方形成合力,從經濟、社會、個人價值實現等方面形成綠色生活激勵回饋機制,共同引導公眾低碳行為的養成。”陶嵐表示。
“我國是人口大國,雖然每個人日常生活的減排量不多,但所有人的低碳行動叠加起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就會形成相當龐大的減排量。”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說,每個人都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美麗中國一定能早日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