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端午節,嚴明講完屈原的故事後,有小朋友被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深深感動,說今天才知道粽子里有這麼多含義。在聽完李小龍的傳奇故事後,班上有男孩子馬上決定要學習中國功夫。學校的國際文化日活動,他還扮起功夫巨星,打了一套自編自創的“組合拳”。
與孩子們相處久了,嚴明仿佛成了大家瞭解中國的一扇窗,甚至在小朋友眼中,嚴老師就是他們對中國的第一印象。一個小女孩得知自己的父親到中國出差,她馬上纏著父親問有沒有在中國遇到嚴老師。雖是幼稚的提問,嚴明卻十分欣喜。“這也是他們對我的一種認可。”嚴明說。
直面挑戰 感受溫暖
從國內到國外,文化的差異、生活方面的不適應、教學方法的轉變等,都是現實的問題。
來到西亞,光是著裝就給嚴明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沙特阿拉伯這樣的伊斯蘭國家對女性的著裝有著特殊的要求,在那里工作的嚴明當然自覺地尊重當地的習俗,即使在酷熱的夏天,長褲也是必須穿的。“剛到學校的第一天,我就被校長告知需要注意著裝。我原本還帶了幾身旗袍,現在都壓在箱底。”說到這里,嚴明也笑了。
當然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教學。由於很多小朋友對中國的認識很模糊,他們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就沒有辦法結合文化背景來認識這門語言。在阿聯酋時,嚴明在課堂上提問:“中國的首都是哪里呀?”有小朋友帶著不確定的語氣小聲回答“長城”。嚴明花了很大的力氣才跟大家說清楚長城並不是一座城市。從那以後,她在教學時會注意結合地圖和照片,向大家介紹中國的風景名勝、風俗習慣。
而在沙特阿拉伯,為了讓孩子們認真聽課,嚴明會設計課堂小遊戲,通過分小組的朗讀比賽、猜字謎等活動,大家學習中文的興趣逐漸提高。
在同當地人相處的過程中,嚴明感受到了大家的溫暖和善意。不久前,嚴明意外地收到了孩子們給自己寫的信,原來是孩子們看到老師工作壓力大,用寫得不熟練的中文給她送上祝福。在學校,嚴明的同事雖然都不懂漢語,但他們會用自己僅有的中文詞匯和嚴明打招呼。
一次家長會上,一個小女孩的爸爸告訴嚴明,自己曾到中國留學和生活了11年,他看到中國的變化,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好中文。
這樣的一件件小事,讓嚴明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學年結束時,校長說想要加開中文課程,我很高興。”嚴明說,“我也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夠加入我們學中文的隊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