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5月11日電/今年“五一”假期期間,全國各地促消費活動火熱舉行,餐飲消費持續升溫。從延吉水上市場到上海鬆江露營地,從“老字號”到“新網紅”,從“線下”到“線上”,餐飲業正以多元個性的風貌,展現出蓬勃生機。
餐飲業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是促消費、惠民生、穩就業的重要領域。我國餐飲業收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10%以上,呈現出多業態聯動效應增強、縣域餐飲消費空間擴大、線上線下融合程度加深等新的發展趨勢,不斷釋放出新動能。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餐飲業明顯復甦,全國餐飲業收入5.29萬億元,同比增長20.4%,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長13.2%。
不過,在我國餐飲業的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餐飲市場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創新不足,數字技術和智能設備利用率有待改善,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需要轉變等。商務部等9部門日前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穩定和擴大餐飲消費,支持餐飲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強消費在國內大循環中的主體作用。接下來,應對症施策,協同發力,打出“組合拳”。
強化市場監管,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和行業健康發展。有關部門應繼續完善法律法規,明確經營標準,加大執法力度。日常監督與檢驗機制要覆蓋食品生產和消費的全過程。加強對價格行為的監察,嚴厲打擊價格操縱和欺詐,推廣明碼實價,增強市場透明度。企業應嚴守規範,提升自律性,增強內部對食品安全和食品質量的檢驗把關。在此基礎上,還應積極利用餐飲發展新機遇,結合自身地域特色、不同消費人群特點等,發展主題餐飲,設置消費場景,實現場景賦能市場。
加強創新,合力提升核心競爭力。企業需更加重視創新的作用,加大菜品與服務創新投入,更好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相關部門應出台激勵政策,架設學界、業界合作橋梁,孵化創新人才,鼓勵技術和服務創新。實施地域餐飲品牌培育工程,鼓勵地方深入挖掘傳統烹飪技藝和餐飲文化,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廚”“名店”,打造地方特色餐飲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