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的模式創新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頗為典型的就是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的浙江台州“藍色循環”海洋塑料治理新模式。2022年,在生態環境部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企業用回收的海洋塑料製作的手機殼就給媒體記者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今,通過兩年的努力,“藍色循環”依托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實現了“從海洋到貨架”的迭代升級,讓漁民在海上撿拾回收的廢舊塑料,華麗變身為更多高附加值產品,成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新質生產力。
近日,相關企業用回收的海洋塑料生產的“貨架式”產品清單,就出現在了生態環境部的新聞發布會上。記者從該清單中看到,其中既有各種海洋塑料粒子,又有漂亮的文具日用品和流行服飾等,掃描二維碼可以全程可視化追溯各類產品中所使用的海洋塑料來源。
據張志鋒介紹,生態環境部2023年組織了秦皇島灣、廈門灣等11個重點海灣在全國率先實施專項清漂行動,一年來累計清理海洋垃圾約5.53萬噸,並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此基礎上,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共同制定了《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動方案》。張志鋒透露,該方案將於近期印發實施,主要任務就是組織各沿海城市,以毗鄰城市建成區的65個海灣為重點,系統開展為期三年的拉網式海洋垃圾清理行動,並進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體系和制度機制等。
下一步,監管將繼續加強。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瞭解到,生態環境系統將通過無人機、視頻監控等多技術手段,加大重點海灣塑料污染的常態化監管力度,指導督促沿海地方依法落實好海洋垃圾監測、攔截、收集、打撈、運輸、處理等各方面任務,不斷建立健全從源頭治理、環境清理到回收利用的閉環管理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