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認為,韓國軍工的所謂四大優勢,其實真正可靠的衹有“量足、交貨快”和“西方軍標、東方售價”這兩點。韓國政府對軍工企業的支持雖然不遺餘力,卻被貸款額度束縛了手腳。英國路透社評論稱,韓國武器能打開一些“意願強烈卻囊中羞澀”國家的市場,一大關鍵因素就是向這些買方提供巨額貸款。然而,根據韓國現行法律,韓國進出口銀行給任何借款方的單筆貸款,不得超過其總股本(約15萬億韓元)的40%,即約6萬億韓元。
然而,韓國與歐洲國家、尤其是波蘭簽署的訂單和意向訂單,價值均以百億美元計。而且,韓國此前與波蘭履行第一階段協議過程中,已提供約6萬億韓元貸款,幾乎已無追加貸款的餘地。即便貿然破例“開綠燈”,也將給韓國銀行帶來沉重壓力,難免引發韓國國內各界抵制。
至於製造實力,也無法掩蓋韓國自身軍工科研能力不足這一短板。在航空航天等領域,韓國仍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不少武器裝備很大程度上仍屬於“拼裝產品”,綜合性能有待考驗,而且核心部件高度依賴進口,裝備生產和出口許可均受制於人。因此,近年來,韓國雖將軍用飛機作為推銷重點,但武器出口仍基本以陸戰裝備為主。隨著美國等傳統軍工強國重振產能,韓國在國際軍火市場或將回歸到為美歐“補缺”的次要角色。
來源:中國國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