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全面加速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我國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的必經之路。教師作為數字教育的實踐主體,能否率先實現數字化轉型,直接影響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結果。教師數字化既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隊伍現代化的關鍵特徵,更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根基所在。從實踐來看,教師隊伍數字化轉型是個持續、複雜、艱難的過程,教師群體面對數字化浪潮仍有諸多不適應,其數字化轉型面臨三重障礙,亟待尋求破解之道。
一是觀念障礙。教育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國家重大戰略行動計畫,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教師存在觀念固化問題。部分教師對於推進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相融合存在抵觸情緒,擔心應用新技術消耗太多時間精力。部分教師對於數字技術引領教育變革的作用價值認識有限,不熟悉數字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場景與模式。部分教師不願轉變教學理念與角色定位,依舊採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無法適應數字化時代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
二是行為障礙。不少教師雖然對數字教育持積極態度,但在實踐中卻無從下手,主動性不強。一方面,教師無法有效應用新技術賦能學科教學。雖然有各種數字化教學公開課、示範課的觀摩學習機會,但由於限制條件多、門檻高,教師很難將相關技術、資源、活動、策略等遷移到自己的課堂。另一方面,教師面對眼花繚亂的數字工具、資源與平台,容易產生“技術眩暈感”,進而衍生出技術使用焦慮、認知困境焦慮等負面情緒,阻礙數字技術的常態化應用。此外,教師數字素養發展的適應性支持服務還不到位,單靠有限的集中培訓或者專家進校指導,很難有效驅動教師行為的持久轉變與習慣養成。
三是機制障礙。我國已建立較為完備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體系和校本考核機制,但從實踐來看,仍有一些機制亟待強化。例如,多部門協同機制尚不健全,電教、師培、教研等教師專業發展相關部門間缺乏整體統籌與調度,難以為教師數字化專業發展提供全方位、一體化支持;教師數字素養考核機制有待改進,現有考核方式過分強調教師數字化技能評價,忽視了數字化應用成效的考核,導致不少數字化應用實踐浮於表面,難以為教育教學帶來實際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