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看似“人工智能”,實則“人為陷阱” 
http://www.CRNTT.tw   2024-03-14 15:32:50
 
  記者發現,“冒牌AI”的現象並不少見。2023年,百度“文心一言”上市前夕,網上出現大量打著“文心一言”旗號的社交媒體賬號。隨後百度官方發文辟謠稱“文心一言”尚未註冊社交賬號。

  “人工智能大模型開源生態的建立,讓AI發展加速的同時也讓生成式AI更容易被濫用。”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沈福俊認為,考慮到立法的滯後性,監管部門還需更加關注新技術發展對市場端的影響,加大事前監管力度,充分運用現有的法律法規資源實施有效監管,切莫使新問題隱匿在“監管盲區”。

  張琦也表示,消費者出於對新興技術的好奇,往往在不知不覺陷入“圈套”。“如果誤用了別有用心的‘套殼AI’,甚至可能被不法分子套取個人信息,埋下安全隱患。”他建議,消費者在選擇AI產品時需仔細甄別,避免被商家誤導。“如果購買到了仿冒產品,要保留好相應的產品購買憑證,主動聯繫監管部門,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AI換臉”詐騙 眼見不一定為實

  只需一通視頻電話,不法分子就騙走了430萬元。2023年4月,福建省某科技公司法定代表人郭先生接到“好友”的微信視頻通話,對方聲稱自己當下需要430萬元保證金用以項目競標,想借用郭先生公司的賬戶“走個賬”。因為有先前的視頻通話,加之對“好友”的信任,郭先生陸續給對方轉賬共計430萬元。隨後郭先生再次聯繫好友時才發現自己被騙。所幸在警方幫助下,成功止付攔截336.84萬元。

  據郭先生回憶,由於在視頻電話中確認了對方的面孔和聲音,所以毫不懷疑對方身份有詐。不僅如此,犯罪分子還精準瞭解郭先生與好友的關係,並成功盜取好友微信賬號實施詐騙,令人不寒而栗。

  AI技術的迭代升級讓不法分子借助智能AI換臉和擬聲技術,就可輕鬆實現遠程視頻詐騙。記者調查發現,最近多地出現的AI換臉詐騙案件,均具備定制性、迷惑性等特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