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供給與新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為落腳點,形成高質量的生產力。供需有效匹配是社會大生產良性循環的重要標誌。社會供給能力和需求實現程度受生產力發展狀況制約,依托高水平的生產力才能實現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當前,我國大部分領域“有沒有”的問題基本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日益凸顯,客觀上要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新平衡。一方面,新需求對供給升級提出更高要求,牽引和激發新供給,撬動生產力躍升;另一方面,基於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新供給,能夠提供更多高品質、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環保性的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和創造有效需求。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有助於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更好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增強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持續性。
著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根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產業升級為方向,著力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和質變。
正確處理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關係。一是處理好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形成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產關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構建有利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二是處理好新質生產力諸要素之間的關係。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多管齊下培育新型勞動者、創造新型生產工具、拓展新的勞動對象,促進新質生產力諸要素實現高效協同匹配。三是處理好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之間的關係。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協同共進,在開放環境下大力推進自主創新,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四是處理好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統籌推進二者發展,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於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一手抓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一手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培育新型勞動者隊伍。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貫通、融合發展,打造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隊伍,激發勞動者的創造力和能動性。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更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探索實行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機制,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加大國家科技計畫對外開放力度,鼓勵在華外資企業、外籍科學技術人員等承擔和參與科技計畫項目,為全球各類人才搭建幹事創業的平台。
|